韩寒导演的《后会无期》电影里,江河成名后衣锦还乡,为何浩瀚和胡生不去找他?他也不去找这两位昔日的老友了?以下4个原因,道出其中真相。
第一,也是最简单的:为了契合电影名字。都说“后会无期”了,倘若三个兄弟后来又碰到了,那就是“后会有期”,电影白拍了。
第二,电影包括江河写那本小说的主旨,都意在点明所有人、事、物,都在“后会无期”。
一开始,三兄弟上路,丢掉的其实并非胡生。
而是过往。
想那浩瀚为了送江河去西藏,直接把他老窝炸掉,是多么的决绝!而且那炸弹包威力巨大,不仅炸掉了浩瀚自己的家,连同苏沫和胡生等人的家也一同炸没了,这就说明,他们这次出发,压根儿就没给自己留后路!
也没给出去闯荡多年的苏沫留后路。
第三,说到苏沫,哪怕她在影视基地演绎的只是替身,是替人挨枪子儿的边缘角色,她也绝不再回头,绝不会再回老家了。
她对浩瀚说的那句“好在我十岁那年就已经不爱你了”,便是对过去所有情谊的一刀两断。
情谊都断了,家也没炸了,她,回不去了,浩瀚,回不去了,胡生,回不去了,他们全都回不去了。也根本无故乡可回了。
苏沫在和三兄弟告别时,是这样说的:“以后你们还混得不好,可以继续来找我”。
“我们混得好难道就不能找你了?”
“混得好,你们就不会来找我了。”
当时听着感觉没什么,后来再刷这句话,深有所感。当我们混得好后,和过去的老友,关系就是更加疏离,情感就是更加淡漠。友情,并不会随着自己的成功,时间的累积而不断向上叠加,反而会逐渐递减,直至消失于0。
在外混了几年的苏沫早已看透,她知道,和初恋浩瀚的这次相见,可能就是永别。因为浩瀚要继续下一站,去找刘莺莺,她不是他唯一的选择。而她苏沫,也要继续去赶下一部戏。
此时此刻,彼此最好的结局,就是相忘于江湖。
恋情这样,友情亦如此。
江河的性格,本就和胡生、浩瀚相差十万八千里,他们能够组成一个旅游团,向西藏出发,各自的目的都不一样。
胡生是为了锻炼个人出行能力,彻底成长;浩瀚是为了找寻另一条谋生之路;而江河,早就是三人中最成熟的那个,他不仅有着教书的职业,还有着写书的爱好。两条路并行,又一战成名,注定将来不会再过平凡的日子。
所以,他与籍籍无名、干一行废一行的浩瀚,和可能连家都找不到,没有丝毫智商的胡生来说,再也不会有任何交集。
这也呼应上了苏沫的那句话“混得好,你们就不会来找我了”。
各自不同的生活轨迹和人生阅历,只会把三人越推越远。
第四,影片的结尾,回顾了下浩瀚在见过刘莺莺后,和江河说的一段话。浩瀚说,他帮江河想好了他那本书的结尾:“真没想到我们会在这样一个地方告别。但跟人告别的时候吧,还是得用力一点。因为你多说一句话,说不定就是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弄不好,就是最后一眼。”
这不仅是书的结尾,也是整部电影的结尾,更是江河和浩瀚的结尾,以及三兄弟的结尾。它彻底让江河和电影所有不再出现的人物,“后会无期”。
江河能够再找到曾经途中丢失的初恋女神苏米,已是万幸。
所以电影最终告诉了我们,没钱没势的普通朋友,大多是用来淡忘的。而当一个男人有钱后,能够主动来找他的,只是曾经和你有过暧昧的情人,因为她知道,你再也不是过去那个,无利可图的穷小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