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时代背景,少年维特之烦恼讲了什么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4-12 13:53:35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圣至神;

啊,怎么从此中会有惨痛飞迸?

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

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名闻;

你看呀,他出穴的精魂正在向你目语:

请做个堂堂男子哟,

不要步我的后尘!”

(——选自《少年维特之烦恼》第二版题诗 翻译时间:1922年 译者:郭沫若)

少年维特之烦恼时代背景,少年维特之烦恼讲了什么(1)

1774年,因为一本薄薄的小说,一个24岁的德国青年一夜成名,进而成为欧洲“文坛之王”,无数读者为这本小说而疯迷,就连横扫西欧大陆的一代英主、政治和军事强人拿破仑也成了他的超级粉丝,并痴迷于这本薄薄的小说。后来在一次接见时,拿破仑当面对作者说,这本小说自己读了七遍,并认真谈了自己对小说中主人公的印象和看法。这位青年是谁?当时的德国情况如何?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本小说的?小说主要内容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等等?请允许我在下面逐一介绍。

这位青年就是德国杰出的诗人、作家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一位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齐名的世界级大文豪。

《少年维特之烦恼》产生的历史背景:

18世纪的德国处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境内民族分裂,小邦林立,封建势力顽固。一方面,市民阶层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阶级意识开始觉醒,特别是青年一代,强烈要求改变自身社会地位低下的处境,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人与人之间应该是“自然的”、“平等的”,并以“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来反对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另一方面,黑暗的封建势力还很强大,尤其在德国,他们还控制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种现实面前,年轻的市民不能不深感自身软弱,因而愤懑感伤。小说正是在这种时代条件下产生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时代背景,少年维特之烦恼讲了什么(2)

个人背景

小说的情节在极大程度上是自传性的:一七七二年五月,歌德到德国威茨拉尔高等法院实习,在一次舞会上结识了天真美丽的少女夏绿蒂•布甫。夏绿蒂的父母早早双亡,长女娇弱无能,于是家庭的重任便落到了夏绿蒂的身上。夏绿蒂相貌动人,勤劳能干,于是歌德很快便爱上了她。但是夏绿蒂早已同他人订婚,她的未婚夫知道歌德喜欢夏绿蒂,但是他并不嫉妒,而是同情,他甚至还考量过绿蒂和歌德在一起会不会更幸福。但是夏绿蒂始终没有给歌德他想要的爱,更多的只是友谊。夏绿蒂也深深地明白歌德的痛楚,并多次劝说他离开自己。即便这样,歌德仍是犹豫不决,而他对夏绿蒂的爱又一天天的加深。在绝望和痛苦时,歌德脑子里不时也出现自*的念头,四个月后才毅然辞别,回到法兰克福。一个多月后,又突然传来一个叫耶路撒冷的青年在威茨拉尔自*的噩耗,此人是歌德在莱比锡大学的同学,到威茨拉尔后也曾有过接触。歌德从别人来信中了解到,他自*的原因是恋慕同事的妻子遭到拒斥,在工作中常受上司的挑剔,在社交场又常受贵族男女的轻侮。这件事大大震动了歌德,使他对自己的不幸更是久久不能忘怀。

他又认识了一位枢密顾问的女儿马克西米利安娜·冯·拉·罗歇。歌德把两个女子给他留下的印象融合到了绿蒂的形象中。据歌德本人说,他在四周的时间内写出了这部书信体小说,以抵消爱情的痛苦并使自己从自*的念头中摆脱出来。

少年维特之烦恼时代背景,少年维特之烦恼讲了什么(3)

内容简介

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初春的一天,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他告别了家人与好友,来到一个风景宜人的偏僻山村。

这位靠父亲遗产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对山村的自然景色和纯朴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山村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这些使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烦恼。没过多久,在一次舞会上,维特认识了当地一位法官的女儿绿蒂,便一下子迷上了她。他与绿蒂一起跳舞,他仿佛感到世界只有他们两个。虽然绿蒂早已定婚,但对维特非常倾心。舞会结束后,他们激动地站在窗前,绿蒂含着泪水望着维特,维特更是深入感情的漩涡中,热泪纵横地吻着她的手。

从此以后,尽管日月升起又落下,维特却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在他心中只有绿蒂。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了,他很爱绿蒂,对维特也很好,他们常在一起谈论绿蒂。那绿色的山麓、悠然的溪水、飘浮的云再也不能使他平静了,他常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不自在,夜晚,他常常梦到绿蒂坐在身旁,早上醒来,床上却只有他一个人,他只有叹息命运的不济。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他下决心离开心爱的绿蒂,离开那曾经给他带来欢乐与幸福的小山村。

维特回到城市,在公使馆当了办事员。他尽可能使自己适应这份工作,然而官僚习气十足的上司对他的工作吹毛求疵,处处刁难他,他的同事们也戒备提防,唯恐别人超过自己,这一切都使他产生许多苦恼。正当他深感百无聊赖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令人敬重的C伯爵。C伯爵谦逊老实,博学多才,对维特也很友善和信任,给维特带来一丝安慰。

一天伯爵请他到家中吃饭,不料饭后来了一群贵族,他们带着高傲鄙视的神情看着维特。连和他认识的人也不敢和他说话了,伯爵前来催他赶快离开这里,不管他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嘲笑的面孔,听到讥讽的话语,他一气之下终于辞了公职。

他应一位侯爵将军之邀,去了猎庄,期间他曾想从军,但在侯爵的劝告下,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侯爵待他很好,但他在那儿始终感到不自在。他一直怀念着绿蒂,在心的牵引下他又回到原先的山村。山村的景物虽然依旧,但人事全非。心爱的绿蒂早已成了阿尔伯特的妻子,而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他去拜访曾为他们作过画的两个孩子,但孩子的母亲告诉他,她的小儿子已经死了;他去访问向他讲述过内心秘密的农夫,恰好在路上遇见他,农夫说自己被解雇了,原因是他大胆地向女主人表示了爱情,她的弟弟怕他抢走了姐姐的财产而解雇了他。他不下千百次地想拥抱绿蒂,哪怕把她压在心上一次,内心的空隙也就填满了,可是见到她却不敢伸手。

少年维特之烦恼时代背景,少年维特之烦恼讲了什么(4)

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了,花草都枯了,一片荒凉。他看到了因爱恋绿蒂而丢了工作并发疯的青年,不禁惊愕。后来得知那位被解雇的农夫*了人,维特很是同情,想要救他,竭尽全力为他辩护,结果遭到法官的反对。救人不成,使他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之中,他也深感自己穷途末路,痛苦烦恼到极点,任凭感情驱使自己朝着可悲的结局一步步走去。

圣诞节前的一天,他又来到心上人绿蒂的身边,作最后的诀别。此时即将熄灭的爱情之火瞬间又放射出光芒,他对绿蒂朗诵奥西恩的悲歌,同时紧紧拥抱着她。两天后,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午夜时分,他一边默念着“绿蒂!绿蒂!别了啊,别了!”,一边拿起她丈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小说人物介绍

维特

维特是一个性格率真、感情细腻丰富、才思敏捷、爱憎分明的青年形象。他热爱优美壮丽的大自然,崇尚纯真的人性,同时才华横溢,追求个性解放和情感的自由。但维特作为一个“第三者”的形象却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他厌恶虚荣无聊的小市民、矫揉造作的贵族和保守迂腐的官场,尽管面对无处不在的排斥、指责和打击,以致时时在感情的痛苦和心灵的矛盾中挣扎,他仍义无反顾地反抗世俗和传统,追求纯真的爱情。

绿蒂

绿蒂是个人如其名的妙龄少女。而对比维特的年少冲动、激情四溢,从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情绪,绿蒂作为他一心倾慕的对象却显得格外的理智、冷静和内敛。这与她本身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有着很大关系,绿蒂出身于一个乡村法官家庭,但早年丧母,作为长姊一直担负着抚养幼小弟妹的工作,这使她的性格里具有了异常强烈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这也成为了束缚她本身爱情表达的根源。

少年维特之烦恼时代背景,少年维特之烦恼讲了什么(5)

作品主题

《维特》虽然描述的是一个少年的爱情故事,但是其本质体现的是对封建势力的反抗,这是对歌德所生活的时代的生活本质最真实的反映,同时还体现了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是德国绝大多数进步青年的心恋体现。

在维特身上体现了歌德的世界观、宗教观、审美观,以及他对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期望。维特所向往和追求的正是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维特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定向了悲剧的结局。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同时还是阶级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维特》所描述的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悲剧爱情故事,而是深刻地揭露了18世纪德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德国普通阶级人民的压迫和摧残,人们的精神和思想都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苦闷的内心渴望获得解放,但是又由于自身的软弱性而普遍存在的消极、颓废情绪的生活状态。而维特就是这个时期德国的觉醒青年,他对人生和社会都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对现实的不满和憎恶让他充满了攻击性,但是斗争力量的缺乏又使他感觉力不从心,这种矛盾深深的折磨看他,让他的情绪从激愤、焦虑逐渐转变为忧郁和苦恼,直至最后感到绝望,通过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与这个丑恶腐朽的社会做了彻底的决裂。他的死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他对自己和社会的关系没有认识清楚。《维特》以一种特殊的艺术方式对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揭示,并对造成这种社会弊病的根源进行了揭露和抨击,是整个时代的痛苦和憧憬的缩影体现。

少年维特之烦恼时代背景,少年维特之烦恼讲了什么(6)

作品影响

《少年维特之烦恼》被视为“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小说。这部小说获得了那个时代相当高的印数,并且是引发所谓的“阅读热”的因素之一。

为了记录所谓的“维特热”,在韦茨拉尔,除了一本珍贵的第一版《少年维特之烦恼》外,被展示的还有它的戏仿作品、模仿作品、争鸣文献和多种语言的翻译本。

这部小说激起了批评家和支持者们极为热烈的反应。其中的原因在于,歌德以维特作为他小说的中心人物,而这个人物完全违背了市民社会的规则。市民大众将维特视为一个和睦婚姻的破坏者,一个反叛者,一个无神论者,他与市民大众的观念完全相悖。他们期待的文学,更多的是“实用的东西”和“娱乐的东西”,而歌德的小说在他们看来并不是上述两者中的任何一种。他们直接在故事中寻找“实用的东西”,他们希望有一个他们能够认同的人物,并从他的行为中得到学习。特别是小说充满了优美的抒情格调,文字洁净明快,很值得称道。但这部小说却是以自*告终的——从市民的价值标准来看这不可想象。许多市民批评这部小说仅仅因为它的主要人物不符合他们的观念,还威胁到他们的价值标准。他们认为《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本和传统文学决裂的书,这种决裂是他们不希望看到的。他们认为这本书颂扬了与他们的利益相悖的价值标准,赞美了自*的行为。

针对这部小说对自*的赞美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教会和一些同时代的作家,因为,据说许多青年模仿了自*行为。实际上的确有模仿性的自*行为,但其数量远远低于教会宣称的数量。在一些地方(如:莱比锡、哥本哈根、米兰)这本小说甚至受到了封禁。歌德的反驳大意如下:他以自己的生还给出了最好的例子:人们必须写出内心的痛苦。歌德对指责自己诱惑他人自*的冯·戴尔比主教和布里斯托爵士做出了辛辣、讽刺的回应:

现在你却把一个作家托来盘问,想对一部被某些心地偏狭的人曲解了的作品横加斥责,而这部作品至多也不过使这个世界甩脱十来个毫无用处的蠢人,他们没有更好的事可做,只好自己吹熄生命的残焰。

《维特》一出版,很快译成英、法、意、西等二十多种文字,有些国家还出版了几种不同的译本。在青年中间掀起了一股“维特热”,他们穿上维特式的蓝色燕尾服,黄色背心,讲着维特式的话,模仿维特的一举一动,极少数人甚至仿照维特的自*方式,一枪结束自己的生命。这股热浪不但在德国流行一时,还波及到英国、法国、荷兰和北欧诸国。在各个阶层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中国,郭沫若所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1922年出版后,马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当时正值“五四运动”之后,参与反封建斗争的中国青年在《维特》一书中发现与中国现实有很多雷同之处,产生了共鸣,这本书在国内广泛流传,仅就抗日战争以前的情况而言,到抗战前夕,由泰东、联合、现代和创造社四家书店先后再版重印,共达37版之多。

作品评价

革命导师恩格斯:“《少年维特之烦恼》用艺术手法揭露了社会的全部腐败现象,指出了社会弊病中最深刻的根源。”“歌德完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

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它(《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价值在于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憧憬和苦闷。

匈牙利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卢卡契《论〈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不仅宣告了革命的人文主义理想,而且同时完整地表现了这种理想的悲剧性矛盾。《少年维特之烦恼》不仅是18世纪资产阶级文学的一个高峰,而且是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问题文学的第一位伟大先锋。资产阶级文学史如果把夏多布里昂及其同伙看作是《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文学摹仿者,那么,它是在故意贬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意义。继承《少年维特之烦恼》真实倾向的不是反动浪漫而是十九世纪里人文主义理想悲惨的衰亡的伟大描述者者巴尔扎克和司汤达。”

翻译家杨武能:“在表现形式上,《维特》受了一度在德国很流行的英国理查生的小说和卢梭的《新爱露绮丝》的影响。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