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杰就是一代宗师的代名词,几乎演遍了我们熟知的所有宗师。
如方世玉、霍元甲、张三丰、黄飞鸿、洪熙官、陈真等,除了黄飞鸿之外,其他都是由李连杰本人主导。
这些电影无一例外,都在重复这样的故事,那就是影片中充满了愤怒和反抗,包括《中华英雄》和《中南海保镖》也是如此。
李连杰的电影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愤怒和反抗呢?这与他的三次腾飞有关。
小时候的李连杰已经是武术队顿顿可以吃上四菜一汤的好苗子了,金牌拿到手软,但在1979年因伤退出武术界。
这一退并未让李连杰的武术生涯就此终结,反而迎来了另一番生机,左派电影公司长城影业的导演张鑫炎找到李连杰,请他主演《少林寺》。
1982年,《少林寺》在内地上映,以平均一毛钱的票价创下了1.61亿元的票房。
之后在香港上映,不仅改变了香港功夫片的拍摄模式,还位列当年票房榜第三位,力压成龙的《龙少爷》,洪金宝的《提防小手》。
但票房数字再夸张也跟李连杰没关系,因为他拿的是1元1天的固定工资,吃的也是盒饭,10个月下来挣了300多元。
这时的李连杰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公平,因为《少林寺》剧组的演员都是内地人,大家的片酬和饮食一模一样,没什么三六九等。
《少林寺》热卖,李连杰顺理成章的进入演艺圈,成为香港左派电影公司力捧的新人。
趁着《少林寺》的热度,张鑫炎召集原班人马,紧锣密鼓的筹备《少林小子》,故事跟《少林寺》没多大区别,但胜在新鲜。
《少林小子》在香港拿下2228万票房,年度第三,将成龙、洪金宝、元彪三人合演的大片《快餐车》斩落马下,李连杰彻底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