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关于送养,我也来讲一个真实的案例。
故事发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但在这个故事里,被送养的是女孩,而这个女孩是幸运的。
因为女孩的亲生父母想要一个男孩,于是连续生了三个孩子,可惜的是这三胎都是姑娘,在农村家庭,没有男孩的家庭是被人瞧不起的,所以他们想拼生第四胎儿子,于是女孩的父母把第三胎女孩送给了城里一个家庭抚养。
女孩在城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读了重点高中,上了重点大学,毕业后也找到了非常好的工作。
女孩在上中学时,养父母就告知女孩她的经历,并且,也让女孩和亲生父母往来,至今,两家相处十分和谐,逢年过节都有走动。
所以,送养到一个好家庭,也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
电影《我的姐姐》在前期给了太多矛盾点,把安然放在责任和追求个人理想之间,似乎只能二选一,让安然苦苦挣扎。
直至电影最后,还设定了收养弟弟的家庭提出希望安然不要再联系弟弟这种奇葩的桥段。
当安然放弃签协议,我们看到姐姐拉着弟弟向外奔去,他们跑到一个空旷的广场踢球,而当弟弟问她:姐姐,我们去哪?安然留下了难过的眼泪。
前面铺设了诸多困境,让观众已然认定,姐姐选择了弟弟,就等于放弃了去北京读研究生,放弃被北京读研究生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人生。
那么,观众很容易联想到,安然这种选择,将让她变成另一个姑妈。
这才让不少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实实在在憋了一口气,意难平!
假如电影不为了增强所谓的戏剧冲突,给了安然设定一个两全的方案,既能兼顾学习又能照顾弟弟;假如收养家庭没有提出那样一个奇葩的要求,没有切断姐姐和弟弟的联系……
在这些前提下,如果想保留开放性结局,镜头停留在姐姐签协议那个片段:姐姐看着协议,眼泪滑落脸庞,再看看窗外的弟弟,电影在这戛然而止!
其他的,就留给观众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