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家让 •阿努伊:小说赋予人生以形式。
电影作为工业时代新兴的艺术表达依然离不开“故事”这个精神内核。正所谓故事的缺憾源自于时代的缺憾,所叙所感既与当时的时代语境互为镜像,又是来自另一个时空思维投射。于是观影体验便如同万花筒一般随着时代的递推而变得繁复,观影的思维点也从单一向多重转变,即此时、当时,和当时的过去。
电影 《窈窕淑女》(My Fair Lady)从作品本意而言已有多重解读,洗尽铅华后,即使是放置于现代也有可看可思之处。好的作品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在于其对人类自身永恒的揭露或歌颂,更在于矛盾和摩擦在某些永恒的命题之下与社会之现状激荡出来的火花。
《窈窕淑女》是描述一名上校与一名自大学的教授-亨利希金斯(Professor Henry Higgins)打赌他是否有能力将一名来自社会低层、浑身脏兮兮的卖花女-伊莱莎(Eliza Doolittle),训练成一名气质高雅、仪态万千的窈窕淑女,并且足以让每个人都相信她真的是一名来自上流社会的大家闺秀。虽然希金斯教授的态度恶劣,但他专心教导伊莱莎正确的英语发音,以及淑女绅士礼仪等等。经过长期艰苦教导,伊莱莎“总算”学会了。
-----引自 维基百科
故事背景设置在上世纪20年代的英国,结合60年代西方第三波女权运动的社会现实,《窈窕淑女》或许揭露了女性视角下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和犹豫。
对称的情节设置背后是女性同男性话语权的颠倒。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故事的叙述节奏由男主推进,并由他主动女主一系列的社会行为;此时的女主作为男权社会中的附庸在外力和自身的努力之下使得自己的口音和外形符合男性对于“窈窕淑女”的审美概念,并间接地取悦社会对于女性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作为此片的独身主义者兼厌女主义者,男主希金斯在戏中的两首音乐"An Ordinary Man" 和 "A Hymn to Him (Why Can't A Woman Be More Like a Man?)" 将他对女性的想法唱出来,以下是歌词的节录:
"An Ordinary Man"
我是个很温和的男人 I'm a very gentle man
沉着冷静天性善良无人抱怨 Even-tempered and good-natured Whom you never hear complain
全身都透着亲切和气 Who has the milk of human kindness By the quart in every vein 从头到脚充满了耐心 A patient man am I Down to my fingertips
这样的人永远都不会 The sort who never could Ever would
轻易对他人出言冒犯 Let an insulting remark escape his lips
一个非常温和的男人 A very gentle man
可要让女人进入你的生活 But let a woman in your life
忍耐是不可能做的事 And patience hasn't got a chance
她虽然征求你的意见 She will beg you for advice Your reply will be concise
装做认真倾听的样子 And she ll listen very nicely
回头却自己乱做一气!Then go out and do precisely What she wants!
歌曲表现出来的女性贬抑色彩恰恰揭露了男主自身的狂妄,影片在讽刺之余也为后文两人的角色转变提供了戏剧化的铺垫。后半部分女主伊莱莎开始主导故事的发展并以此作为反击:
"Without You"
即使没有你,春天仍会来There'll be spring every year without you
即使没有你,英格兰仍会在England still will be here without you
树上仍会结果There'll be fruit on the tree
海滩仍在海边And a shore by the sea
即使没有你,这仍然有煎饼和茶There'll be crumpets and tea without you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女权辩护》将女性比喻为“高贵、社会精英、娇生惯养、脆弱以及有知识与道德怠惰的危险”,并赋予女性同等的社会权力。女主伊莱莎自始至终都体现了一种女性体内自发的独立光辉:她主动恳求男性纠正她糟糕的口音是为了其“温暖的家&热巧克力”的梦想,她在被男主讥讽忽视后的主动离开是对于真爱的渴求;或许因其哭闹和尖叫使其闪光之处蒙尘,但作为涌动的潜流终将汇成女性解放的江海。
但影片最令人咂舌的是在影片结尾,女主在男主面前下定决心嫁给真爱之子、男主人公失落不已之际,画面陡转,女主又出现在了男主的家中。
这一举动推翻了女主之前一系列的觉醒姿态,并反映了女主将以一种奴性的心理原谅男主之前对自己自尊的倾轧,成为往后批评家猛烈抨击的“败笔”。
但在我看来,虽以现代的女性视角而言的确是男权主义思想的反复,但这恰恰是对当时女权思潮下女性徘徊犹豫的真实写照。
在故事发生的20年代,香奈儿提出极简主义,意欲将女性从繁复的服饰和男性审美偏见中解放出来,而与其内涵相通的反对选美的运动直到40年后才迎来高潮。这似乎说明了从一个先锋理念到主流思想的行之不易,早期的女性的觉醒是可贵的,而女性解放在历史痼疾的镇痛下是艰辛不易的。
于是我们对于某一个特别时代的女性形象也不可太过苛求。伊莱莎要上不上要下不下的尴尬处境使其既难以成为真正的公爵夫人,又再难以屈为卖花女,所谓的真爱天子也只不过是爱上了“窈窕淑女”这一上流阶级的名牌而已的男权社会忠实的捍卫者。
当然,从现代女性运动的角度来说,《窈窕淑女》 依然等待现代的眼光和思考来给它加以新生的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