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岸关系交流的历史上,曾有一批往返于两岸的神秘信使。像蝙蝠一样疾行在暗夜中的密使们,究竟为谁传信,信中是什么内容?他们当年究竟做过哪些尝试,又承担过何种风险?
他们的努力是否真正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在莫测的历史洪流下,是否存在着来自这些密使们的细微影响?这些问题的答案已无从考察,只有支离破碎的线索可供后人品谈。
本周凤凰大视野《向光而行——两岸密使往事》,李次白、宋宜山、曹聚仁、章士钊、沈诚,本应无名的密使们给人们留下了哪些线索?在众人口中,当年那段两岸交流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其中哪些可能是曲解,哪些则更加贴近事实?
深入虎穴——李次白1950年的台湾岛,风雨飘摇。华东前线上,解放军五十万大军正在预备攻台。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李立分析说:“对于蒋氏父子来说,他们心情可想而知,惶惶不可终日,非常担心解放军打过来,所以那个时候蒋介石父子的心情,可以说度日如年。”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小角色”李次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李次白夫人许念婉公开发表的文章《蒋经国密使李次白到上海与陈毅谈和》中,记述道:1950年5月初,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副主任胡伟克等三人到高雄“凯歌归”饭店访问李次白,传达了“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蒋经国欲派李次白去上海见陈毅,商谈和平统一的事。
李次白
为什么蒋介石父子选择李次白去见陈毅?台湾文史学者杨渡推测说,这可能是因为李次白与军方没有直接的关系,虽然他是黄埔六期的毕业生,与戴笠是同期同学,却在抗战结束后脱离军籍,到台湾开了一家饭店,所以他的角色并不代表官方。此外,他还和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有多一层关系,李次白的堂妹是陈毅哥哥的妻子,也就是陈毅的大嫂。
李次白(拍摄于1987年)
根据《台湾与大陆风云四十年》书中表述,1950年6月李次白从香港抵达上海后,经过妹夫陈孟熙引见,在陈毅家中受到了宴请招待。在李次白转达了蒋经国的和谈意愿后,陈毅当时的回答是:现在为时尚早,不谈这些,以后还有机会。
瞬息万变的复杂局势对和谈或许产生了影响。1950年6月25日,在李次白把情况汇报台湾方面并等待回家时,美国第七舰队迅速进驻台湾海峡,蒋介石政权重新获得了美国的支持。
不久之后,胡伟克来电告诉李次白“国共合作之事不必说了”,留在上海,相机行事。没想到,在上海这一耽搁,就是三十年,并且他与妻子、五个孩子都断了联系。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李次白落得了这样悲剧的结局?
1982年,儿子李文谷(左)到香港与父亲李次白(右)见面
一探虚实——宋宜山1955年4月,在万隆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总理特意讲道:中国愿意同美国友好,跟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紧张局势问题。
台湾近代史研究学者张淑雅认为:当时的蒋介石因为美国的庇护自认安全无虞,正在构建“反攻”神话,他对于这种和平主张将信将疑。蒋介石经过一年多的思索之后,反复权衡,认为有必要派人去大陆方面探一探。
蒋介石向当时在香港负责国民党文宣工作、主持《香港时报》的许孝炎表达了这个意图,他后来在许孝炎提出的三个候选人中,选中了宋宜山。
台湾文史学者杨渡分析,宋宜山也是黄埔学员,曾经是蒋介石的学生,资历可靠,并且他当时在香港担任立法委员,适合成为民意代表的角色。而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宋宜山的弟弟宋希濂,他以前是国民党将军,后来在战役中被共产党俘虏,关在劳改营。“探望亲人”可能是对密使身份的一种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