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说的《西游记》,其实通常指的是小说《西游记》,或者说,指的是1592年南京世德堂出版的百回本《西游记》。其实,在西游故事的发展史上,既有小说,又有平话,还有戏曲。
以《西游记》为题材的戏剧,统称“西游戏”,这也是一个庞大的领域。清宫里出现了一部庞大无比的连台本戏《升平宝筏》,演出全本西游故事,一上演就达半个月之久。这出戏在紫禁城畅音阁戏台上演的时候,应用当时最先进的舞台技术,如用绳子吊着人飞行,和今天的“吊威亚”技术相仿。上到皇帝,下到宫女太监,没有不喜欢看的,这可以说是《西游记》连续剧的前身。
《升平宝筏》之外,演出《西游记》故事的《安天会》《火云洞》《火焰山》,也都在舞台上搬演,走向千家万户。以孙悟空为主角的西游戏,又叫“猴戏”。86版《西游记》主演六小龄童先生,就是南派猴戏的著名传人。
电影技术出现之后,人们很快把西游故事搬上了银幕。民国1927年前后,上海出现了大批以西游题材拍摄的电影,这可以说是西游故事影视化的第一次尝试,如《车迟国唐僧斗法》、《女儿国》、《铁扇公主》、《莲花洞》。
其中最有名的,是杜宇执导的《盘丝洞》,放映的时候就万人空巷,两年后又输出到欧洲。2014年在挪威发现了《盘丝洞》的拷贝。
新中国成立后,绍剧《三打白骨精》曾经进京,为*主席演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61年-1964年制作的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获得了多次世界级大奖。
1982年,中央电视台开拍了25集连续剧《西游记》,于1986年春节首播。这就是通常说的“86版《西游记》”。可以说这部连续剧的对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反复放映了三十年,每到寒假暑假,万人空巷,创造了电视剧历史上的奇迹,成为无数70后、80后甚至90后的童年回忆。而以六小龄童、马德华、闫怀礼等人塑造的唐僧师徒形象,几乎成了西游故事的经典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