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并不是降低自*率的源头,树洞救援团作为一个纯公益的组织,在方方面面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人工智能的加入,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救援人员更有效地发现正在进行的自*,从而阻止自*。而疏导过后的轻生者,依旧需要面对血淋淋的现实,以及前路的黑暗。譬如情感问题、家庭矛盾、职场裁员,以及抑郁症等。
全世界有超过3亿人患有抑郁症,中国抑郁症人群高达5400万,占总人口的4.2%,其中又有2/3的人有过自*的念头,严重者直接进行自*。而抑郁症早已成为15-29岁年轻人的一大原因。
“我以为她的文字是与过去的自己告别,却没想到这次的[再见]是与整个世界的诀别”,救援队原本以为成功救下的女孩,却在救助后的第47天,发了条“Bye Bye”的微博,选择了离开这世界。
是的,这世上从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事情不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就永远不会知道他人负重前行的路上,所需要承受的重量。这也是为什么说人工智能从树洞上获取信息容易,最终让人放弃轻生的念头却很难的缘由所在。
树洞救援团作为社交媒体上的救援者,通过一次次的无偿救援,不断为轻生者做心理的疏导,在疏导他人的同时,由于需要对轻生者的信息保密,救援团的成员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有效的自我疏导,这对他们自身而言是另一种程度上的压力。
树洞救援团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吸引着众多具有共同理念的朋友,成功发展成为了600人的团队。800次的成功救援,便是对他们付出所做出的的肯定。
作为诉说内心秘密的匿名社交平台,对于树洞里的负面情绪,我们终该庆幸社交媒体上还有树洞救援团这样一群可爱的人存在,他们为了拯救轻生者的生命而聚在一起,并为之努力。
匿名社交的背后,既有生还也有死亡。有人从树洞中得到了温暖,也有人宣泄着对自我的不满;有人在树洞里卸下了心防,也有人为自己筑起了高墙;有人从树洞得到了救赎,也有人终止了人生的旅途;匿名社交软件可以是调剂,但千万别视作儿戏,你可以和陌生人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但绝对不要在其中迷失了自我。
《光》——我有一段时间,内心很灰暗,总是习惯性地把门窗给合上。仿佛这样,我的内心就不会被人所窥探。我总是喜欢把文字写的很长很长,发到朋友圈的编辑栏,又给逐字逐句地往回删。总觉得这样,就已经把内心想说的话给说完。我总觉得我不需要温暖,所以我喜欢黑夜、厌倦太阳。我以为我会一直就这样,不受待见,没人喜欢。直到有一天,有那么个人砸开我内心筑起的墙,从缝隙里渗进了光,我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并没我所想象的那么冷淡。
GET杂货铺|愿通过文字与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