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自己这辈子很庆幸,生在五十年代,又赶上了文化大革命,要不是喜欢音乐艺术,估计,我也就会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走上错误的道路……庆幸的是音乐把我从关键的十字路口吸引到了正路上,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别人要八年专科学校毕业,我仅随业余老师学了一年,又跟随专业老师学了三年,19岁凭借京胡特长考进了海政文工团,很快四人帮被打倒,样板戏不搞了,领导让我上剧场棚顶打追光,我在打好追光的同时,只能比别人多下更多功夫顶住压力刻苦练习板胡、二胡、高胡、中胡等,很快就成为了歌剧《刘胡兰》的主奏乐器。
第一次演出歌剧,就受到罗瑞卿大将观看接见合影。后来,创作了独奏曲,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就获得一等奖。再后来,也不知道哪根神经逼我自学作曲,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写到现在快三十年了。我有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录音就赶上唐国强出演的第一部电影《南海风云》。第一次乐队配器就赶上了八一电影厂的两部纪录片《啊!台湾》、《思亲曲》。第一次写歌,就跑到李双江家里,大胆的给人歌唱家范唱自己的作品,胆子够大的。第一次参加慰问团就是中央慰问团赴唐山大地震灾区,第一次上前线慰问部队就是随中央慰问团赴广西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
第一次乘坐海军舰艇,是1978年赴台湾海峡参与打捞1945年被美军击沉的日本“阿波丸号”的打捞舰艇,在舰上为打捞人员慰问演出,之后又赴平潭岛慰问演出。第一次给韦唯写歌就写了香港回归倒计时她在1997年6月30日天安门广场之夜演唱的《记住这一天》,这首歌也是第一次在清华大学广场演出,也是第一次上央视一套节目播出。第一次出国,就敢用中国乐器演奏英国的音乐剧《猫》主题曲大受欢迎。第一次参加追悼会人家都是在八宝山,我却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茅盾先生的追悼会,全国参加追悼会的各界人士我年龄最小,那次我被安排在*通过的过道边,最近距离见到了当时在世的所有*。
第一次脱稿演讲是《文化讲坛》,在广州百年讲堂里讲了两个半小时,大受欢迎,演讲录像在全国各大图书馆传看。第一次出书,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领航》之《听作曲家姜延辉讲故事》。第一次书籍被收藏,是国家图书馆收藏了我这本书。第一次与词坛泰斗乔羽合作歌曲,是教育部组织的《教师颂》歌曲。第一次与著名词作家阎肃合作,是1997年商务印书馆100周年歌曲《知识就是力量》,那首歌居然用的是4分之7拍子谱的曲。第一次与军旅著名老词作家刘微(代表作品《见到你们格外亲》)和他的儿子、战友文工团团长王晓岭合作的歌曲《新中国》,庆祝建国50周年时在天安门广场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