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人
古代最早的快递小哥,在夏商时期叫“捎带”。看样子,当时还没有成为一个专门的行当。周朝官职中设置了主管邮驿、物流的“行夫”,其职责要求是“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
春秋时期,战火纷飞。“马传”是当时最快的传送方式。近距离的,用“单骑”直达;长距离的,就用“接力”方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十里设一亭。这个“亭”,不是主要用来避雨,也不是邮局,而是一个政府管理机关。除了管理当地治安,还负责传递信息、运送货物。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就当过泗水亭长。
到了隋唐,快递业更发达了。随着大运河的开凿,水上快递得到了发展。唐玄宗时期,全国大约有1600个驿站。其中,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水陆相兼驿86个;从事驿传的工作人员有2万多人。
“驿夫”是唐代快递小哥的代称。边塞诗人岑参写过一首诗,题目叫《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了“驿夫”: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
唐明皇的“特快专递”,是用快马“闪送”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速度堪比空运,杨贵妃焉能不笑?
宋代商业繁荣,餐饮业发达。史载:“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宋代不少人家喜欢下馆子或叫外卖,且很多城市皆可随时叫外卖。周密《武林旧事》、吴自牧《梦粱录》等史料笔记所写“逐时施行索唤”“咄嗟可办”,即是证明。
《清明上河图》储存了很多宋代人民日常生活的信息和商业信息。作者张择端在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梁后,逃至南宋都城临安靠卖画度日,后被召入宫中。他凭着自己对汴梁繁华市景的回忆,画出了这幅精妙绝伦的国宝级名画。
画中共800多个人物,每个人物只有那么一点大小,却看上去个个精气十足。大部分人在做买卖,有卖雨具的,有卖花的,有卖杂货的,有卖金银首饰、古玩字画的,还有摆摊算命的、盖房子的,街头艺人表演的和看野台戏的,等等。
画中还隐藏着几个有趣的细节:
一家脚店前,有个店小二,正端着两只碗,出门去送外卖。送的地方可能是近处,他端了碗就走,步履匆匆,路也不及细看。
另一个镜头里,送外卖的伙计头上顶着一个大盘,上面叠着两三盒食品,像在练杂技节目,另一只手还拿了一个可以开合的支架。他可能是送较远的外卖,头顶上有几个食盒,生恐打翻,所以不敢走得太快。
这两个人就是典型的宋代外卖小哥。彼时的外卖小哥,又被称为“闲汉”。《东京梦华录》记载,有百姓入酒肆,见子弟少年辈饮酒,近前小心供过,使令买物,取送钱物之类,谓之“闲汉”。
可以推测,当时的外卖小哥并非专职人员,饭店生意忙了,伙计跑不开,找几个“闲汉”来顶差。他们“慢吞吞地送菜”,与今天快递小哥的速度相比,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宋代的快递急脚递,是在步递和马递基础上创立的,最早记载出现于宋真宗景德二年,要求日行400里。
到了清代,马递的速度再次被刷新,一昼夜可行600里甚至800里。咸丰和同治时期,由于战火不断和军情紧急,出现了“红旗捷报”的加急快递。沿途驿站准备好马匹,上一站人员刚到,水也不喝一口,立刻飞身跳上另一匹马,一分钟也不敢耽误,直奔下一站。这就是清代的“特快专递”——八百里加急。
来源: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