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答题•••
01
科举制度确立于隋唐时期,宋代才逐步规范与成熟。宋太祖赵匡胤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宋太宗时将唐代武则天时已出现的“糊名”措施制度化,所有试卷上的卷头上有关考生个人信息部分一律“弥封”,接下来还有“誊录”等制度,这些都是出于保密的需要,防止泄密舞弊。这些制度不仅为元明清诸朝所效仿,也为现代高考所部分采用。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
A.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
B.科举中预防舞弊的制度
C.科举考试对现代高考的影响
D.现代高考保密技术的渊源
B。解析:文段介绍科举制度自隋唐确立后,在宋代才逐渐得以规范和成熟,这些规范和成熟又重点体现在“糊名”“弥封”“誊录”等各种防止泄密舞弊的措施上。显然,文段的论述关键是“防止舞弊”,B项概括最到位。A项“改革”说法过于宽泛;C项“科举考试”缺乏针对性,文段主要针对防止泄密舞弊制度,“对现代高考的影响”也不是文段的论述重点;D项表述有误,文段仅提到“部分采用”,并不意味着现代高考保密技术均是来源科举的这些防止泄露舞弊的制度。故本题选B。
02
上世纪20年代开始,持续到抗战的“古史辨”大讨论,归根结底正是古史研究的方法论之争。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疑古学者,接续康有为、崔适的学说,对传统的古史观作了全盘的检讨清理。在这一讨论期间,王国维先生1925年在清华讲授《古史新证》,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既批评了“信古之过”,也指摘了“疑古之过”。他所说“二重证据法”,是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两者互相印证。作为古史研究的方法论,王国维这一论点对学术界有深刻启发,成为后来中国古史研究和考古学紧密结合的先声。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
A.“二重证据法”产生的背景和价值
B.古史研究和考古紧密结合的意义
C.出土文献资料对古史研究的作用
D.“古史辨”大讨论中的核心议题
A。解析:文段首先阐述“古史辨”大讨论中的核心议题是古史研究的方法论之争,接着从介绍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疑古学者,过渡到王国维提出的著名的“二重证据法”。这个“二重证据法”既批评了“信古之过”,也指摘了“疑古之过”,对学术界有深刻启发。显然,文段的重点在于介绍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产生的背景和价值,A项正确。B项“古史研究和考古紧密结合的意义”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C项“出土文献资料对古史研究的作用”是“二重证据法”的部分内容,D项仅是文段援引部分的内容,且说法过于宽泛。故本题选A。
03
《史记》的生命力源于历代读者对它的接受。它作为一条文化链,有传播者、有接受者、有研究者,历代不绝,乃至于形成一门学问——“史记学”。这门学问的形成过程,就是《史记》生命力延伸的过程。汉魏六朝是《史记》的传播和初步研究时期,此后不断发展,20世纪以来进入研究的高潮时期。《史记》的生命力还来自于它世界性的传播与研究:在日本,各种形式的《史记》抄本、刻本,或选本,或全本,数量在百种以上,普及程度非常广泛;在欧美国家,《史记》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全本的俄语、法语版《史记》已经问世,全本的英语版《史记》也即将完成。世界范围的《史记》研究也愈来愈深入,显示出《史记》永久的魅力和生命力。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
A.《史记》的传播过程
B.“史记学”的独特魅力
C.《史记》受重视的原因
D.《史记》生命力的来源
D。解析:文段首句即为中心句,讲《史记》的生命力来源于历代读者对它的接受,接着分纵横向加以分析,即从时间纵向看,《史记》从汉魏六朝的初步研究,到后来的不断发展,再到20世纪进入研究高潮;从范围横向看,世界各地对《史记》的传播与研究。由此可知,“《史记》生命力的来源”是文段的论述重点,D项概括恰当。A项传播过程仅是用来论证文段观点;B项“史记学”是由论点延伸出来的一门学问,并不是文段的论述重点;C项“受重视的原因”文段并未提及。故本题选D。
04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信息加密的探索从未停止。古时候,人们在信封上滴蜡盖上火印,但仍防不住有人拆开、读完再复原。现代,人们用电磁波传递秘密,但“音量”再低,也防不住精细的窃听。现今,科学家设法将“音量”调低到如此程度:只依靠一颗颗光子,任何窃密者去测量都会破坏它,从而被发现。如今,量子通讯将信息减弱到极限,即量子级别,再小心的读取都会彻底改变它。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
A.量子通讯的加密原理
B.量子通讯的最大优势
C.信息加密的主要方式
D.信息加密的发展历程
D。解析:文段是总—分结构,首句就是中心句,讲古往今来人们对信息加密的探索,后文从“古时候”“现代”“现今”“如今”的时间轴展开论述。显然,文段主要介绍信息加密的发展历程,D项正确。A、B项“量子通讯”是信息加密发展历程中的一种,C项信息加密的不同方式体现不同的发展历程。故本题选D。
05
20世纪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不仅存在于物质层面,即物理区位、设计、建造系统、技术与材料等方面,也存在于非物质价值层面,即历史的、社会的、科学的、精神层面(含创造的天赋等)。为理解环境对一个遗产地价值的贡献,一定还要评估其室内外环境与景观,评估其在城市中的地位与作用,所有评估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而为编制20世纪建筑遗产登录名单服务。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
A.挖掘建筑遗产非物质层面的意义
B.20世纪建筑遗产的价值与评估方法
C.环境对遗产的价值的重要贡献
D.20世纪建筑遗产登录名单的编制方法
B。解析:文段讲20世纪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不仅存在于物质层面,也存在于非物质价值层面,因此,要理解一个环境对遗产地价值的贡献,还要评估其室内外环境与景观,评估其在城市中的地位与作用,而这些评估都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显然,文段主要介绍20世纪建筑遗产的价值与评估方法。A项“挖掘建筑遗产非物质层面的意义”和D项“编制方法”文段均无从体现,C项不是文段的论述重点。故本题选B。
06
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文字正在从精英创造时代进入大众智慧时代。近日,语言文字规范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布“2017年度十大流行语”,“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流量”“尬”“怼”等入选。近年来,年度十大流行语的网络特色日益明显,2017年有超过一半的入选流行语来自于网络或由网络赋予了新的涵义。
对这段文字理解准确的是( )。
A.网络语言的流行说明大众对语言文字发展的重要影响
B.网络流行语逐渐成为大众语言文字的主要组成部分
C.年度十大流行语征集范围主要以互联网用户为主
D.精英创造的语言文字正逐渐从网络使用中减少
A。解析:文段首句即为中心句,提出受网络的影响,语言文字开始被大众智慧所创造,即语言文字的发展开始受大众影响,接着举网络流行语的例子说明该影响,A项正确。B项错误,“主要组成部分”文段无从体现。C项错误,流行语“征集范围”文段并未提及。D项错误,“精英创造的语言文字”不是文段论述主体,且“减少”文段无从体现。故本题选A。
07
乡村振兴根本上是要实现农村经济增收和农民收入提高,其前提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由于农业行业天然具有较大风险的特征,因而需要政府引导更多资本、有效分散风险的金融制度安排和其匹配,通过产融结合完善农业产业链;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将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更多投入到附加值高的绿色优质安全和特色农产品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满足人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以下最能概括这段文字主要内容的是( )。
A.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创新
B.乡村振兴的本质和基础
C.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
D.乡村振兴战略的改革
A。解析:文段围绕“乡村振兴”展开讨论,主要针对政府体制和农业产业升级方面提出制度革新,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实现乡村振兴,A项正确。B项“基础”、C项“实践”文段并未提及,D项“改革”概括不全面,政府相关制度还需要创新。故本题选A。
08
强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同时要求“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身入’更要‘心至’”。当前,面对新目标新形势,党员干部要甘当群众的“学生”。党员干部只有“扑下身子”,才能了解群众需要什么、盼望什么,群众才会愿意、敢于讲真话、说实情、谈想法。如此,调查研究才能抓住老百姓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准确掌握真实情况,避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这段文字主要讲了( )。
A.调查研究是各项工作的基础
B.调查研究要讲究方式方法
C.调查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D.如何了解群众真实情况
C。解析:文段话表达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接着阐述调查研究具体的操作方法和要求,C项正确。A项仅为文段首句的内容;B项概括不全面,文段不仅强调“调查研究要讲究方式方法”,还强调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D项偏离论述主体,文段主要论述的是“调查研究”而非“群众真实情况”。故本题选C。
09
历史表明,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确立“十四年抗战”,更能完整地审视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密切关联,更能完整地体现中国人民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正义与进步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作出的重大贡献,更能完整地讲好“中国抗战故事”。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
A.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要意义
B.中国抗日战争发挥了非凡的作用
C.如何完整讲好“中国抗战故事”
D.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A。解析:文段讲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确立“十四年抗战”更能够体现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更能完整地讲好“中国抗战故事”。可见文段的主旨在于介绍确立“十四年抗战”的意义,A项正确。C项文段无从体现,B、D项为文段的部分内容。故本题选A。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脑的问世让人类制造这样的机器“耳朵”成为可能。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开始在实验室里研究声控技术的核心——语言识别技术。20世纪70年代末,微电脑的出现更是让声控技术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微电脑处理与存贮信息的神奇功能,以及它低廉的价格、小巧的体积,为声控技术走出实验室创造了必要条件,人们由此开启了实际应用声控技术的新时期。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
A.声控技术的发展
B.语言识别技术的诞生
C.应用声控技术时代的来临
D.作为声控技术基础的电脑技术的发展
A。解析:文段讲随着科技进步,人类制造机器“耳朵”成为可能,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开始在研究声控技术的核心,20世纪70年代末,微电脑的出现让声控技术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人们由此开启了实际应用声控技术的新时期。可见文段主要介绍的是声控技术的发展,A项正确。B项为文段的部分内容,C、D项文段无从体现。故本题选A。
11
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最不祥的预言:过多物质或能量集中在一处,终将导致空间坍塌,像魔术师的外套一样吞进万物,万事万物皆逃不脱。直到40年前霍金博士宣称颠覆了黑洞——或者可能是彻底推翻了。他的方程式表明:黑洞不会永存。一段时间之后,它们会“泄掉”,然后爆炸成辐射和微粒。但是,有一个障碍。按照霍金的估算,黑洞崩塌时散出的辐射是随机的,落入其中的万事万物的“信息”大部分将被抹掉。这违反了现代物理学的一条原则:时间是可以扭转的,黑洞里发生过的事情可以重建的。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霍金发现了一条可以逃出黑洞的线索
B.黑洞最终将“泄掉”,然后爆炸成辐射和微粒
C.霍金的研究结果彻底推翻了关于黑洞的预言
D.霍金破除了黑洞永存的预言却提出了新的挑战
D。解析:文段提出霍金颠覆了曾经的黑洞理论,研究表明黑洞不会永存。“但是”转折,提出一个“障碍”,黑洞崩塌时散出的辐射会将落入其间的事物的信息抹去大部分,这一论断违反了现代物理学的原则,即研究面临了新的挑战,D项正确。A、B项均不是文段重点,排除;C项错误,“彻底推翻了关于黑洞的预言”说法过于绝对。故本题选D。
12
没有18世纪的蒸汽机和纺织机,也就没有工业革命;没有19世纪的电气技术和汽车,没有20世纪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以及生物制药、互联网,也就没有今天众多的新产业和极大丰富的产品。但是,21世纪的智能化手机能和蒸汽机、汽车相比吗?今天的很多技术虽然改变了生活方式,但没有带来新的动力和产业的巨变;许多高科技公司虽然抢眼风光,但对经济的实际影响并不像社会关注的那么大。我们面对的不单单是金融危机,其实也是一场产业危机和创新性危机。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 )。
A.对产业发展缺乏革命性创新的批评
B.对缺乏提振经济的重大创新的忧虑
C.对新技术革命不如传统技术的遗憾
D.对创新性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的警惕
A。解析:文段提到了近几个世纪中推动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并指出21世纪的智能手机无法同蒸汽机、汽车相提并论,因为前者没能带来新的动力和产业的巨变,对经济的实际影响也没有想象中大,这种现状预示的不单是金融危机,也是产业危机和创新危机。因此,文段作者想表达的是对于目前技术缺乏真正创新,无法引起产业巨变的批评,A项表述正确。B项错误,文段的着眼点并非“提振经济”,而是立足于对产业自身的影响。C项错误,文段通过讲新技术革命与传统技术革命作对比,是为了引出目前技术产业缺乏真正创新的现状。D项错误,文段并未论述“创新性危机”同“金融危机”之间的因果联系。故本题选A。
13
水熊虫也叫水熊,是对缓步动物门生物的俗称,有记录的约有900余种,大多是世界性分布的。它们的体型极小,最小的只有50微米,而最大的则有1.4毫米,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水熊虫是地球上已知生命力最强的生物,能在冷冻、水煮、风*状态下存活,甚至能在真空中或者放射性射线下存活,而一旦将其放回到正常环境下,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
A.水熊虫是缓步动物门生物,种类繁多,分布性广
B.水熊虫体积非常小,使其易于在极端状态下存活
C.水熊虫生命力极强,在极端恶劣条件下也可存活
D.水熊虫可长时间放慢或停止自己的新陈代谢活动
C。解析:文段主要介绍水熊虫的体型及其生命力,其是世界上已知生命力最强的生物,能在多种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存活,且重点在最后一句,C项正确。A项错误,水熊虫的生物分类特征并非论述重点。B项错误,水熊虫体积小与它能在极端条件下存活没有必然关系。D项错误,“放慢或停止新陈代谢活动”文段并未提及。故本题选C。
14
近年来,高空坠物事件屡有发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不可否认,法律层面的规定,避免了高空坠物发生后出现索赔难的情形,确保了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然而,侵权责任法律的规定,明显具有滞后性,也就是说只有发生侵害行为后,法律才会介入。那么,当侵权行为发生后,伤害或死亡悲剧已经发生,根本无法实现亡羊补牢的效果。因此,如何强化法律的前置性功能,让法律成为高空坠物的安全防护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的主旨无关的是( )。
A.强化立法源头设计,有效避免高空坠物
B.高空坠物侵权法律责任规定还不够完善
C.有关高空坠物的法律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D.筑牢安全防护网,让法律成为“事前诸葛”
D。解析:文段首先讲对于高空坠物事件的处理,从法律层面已避免了索赔难的发生,接着用“然而”转折,指出侵权责任法律的滞后性无法避免悲剧的发生,最后一句总结,强调要健全相关法律的前置性功能。A、B、C三项均体现了文段主旨。D项错误,“构筑安全防护网”表意含混,并未明确提及“高空坠物”这一论述主体,偏离文段主旨。故本题选D。
15
离开家乡转眼近二十载,立业,成家,每日忙忙碌碌,即使回去,也是行色匆匆,没有机会走街串巷品尝家乡的美食。一把雪里蕻引起我对家乡美食的馋涎,也勾起我许多的乡愁。我怀念家乡的味道,不仅仅是这些美味,还有空气中那夹杂的某种浅浅的腥土味以及混合着的一些青草花香的气息,更有那热情洋溢的七邻八舍的咋呼声。这些平常熟悉的味道,这些以前常被我忽略了的味道,在我离开家乡多年后却给我以某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家乡一切陌生的、熟悉的细节纷至沓来,那些微小的触觉因了怀念都一一被放大了起来,也变得弥足珍贵起来。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关键词是( )。
A.乡愁 味道
B.故乡 记忆
C.乡村 气息
D.童年 情结
A。解析:根据文段可知,一把雪里蕻引起作者对家乡美食的馋涎,也勾起作者许多的乡愁,且文段主要围绕“味道”表达“乡愁”,A项最符合。故本题选A。
来源:公众号 展鸿32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