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8时22分,聂阿姨和女儿已经在省康复医院作业治疗科门口,排队等待康复治疗师杨延辉的到来。
“聂阿姨,您来了。今天气色看起来不错啊!”杨延辉从走廊另一头走了过来,一边走一边从右侧口袋里掏出一双医用一次性手套戴上。
杨延辉看了一眼手表,换上工作服,戴好口罩,再穿上一双透气的蓝色软底鞋,进入康复治疗室。
“穿这种鞋子便于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因为我们需要帮助患者进行躯干伸展等训练,这种可以快速穿脱的鞋很方便,几乎成了康复训练师的‘标配’。”杨延辉说。
聂阿姨跟着杨延辉一起走进治疗室,开始简单的热身活动。
“刚来时,我因为手腕骨折手术后出现功能障碍,连东西都拿不起来。经过这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我可以自己独立吃饭了。”聂阿姨说,她3月底开始在这里进行康复治疗。
“您躺好,咱们进行今天的第一项,关节松动训练。”杨延辉和聂阿姨的女儿一起扶着聂阿姨躺平后,开始了康复训练。
先用右手摁住聂阿姨肩关节外侧的一处穴位,同时,左手熟练地用力按压手臂上的另一处穴位。这个过程中,杨延辉时刻关注着聂阿姨的反应,随时调节按压力度。
“跟着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看到聂阿姨闭上了眼睛,并且把头转向另一边,杨延辉察觉到她有些疼痛难忍了,于是念出一句有趣的歌词,同时开始下一步的康复训练。
一个多小时里,握拳、堆积木等各种训练依次进行。尽管有时候聂阿姨拿起一块积木就要花费将近一分钟,但杨延辉一直耐心地指导她做每一个动作。
“康复治疗师需要每天为患者设计不同的训练方式,及时纠正患者训练中的错误姿势,控制训练进度和频率,从专业角度及时告诉患者什么时候做什么动作、怎么做动作、哪些动作是错误的、错误动作有什么潜在的危险等。”杨延辉说。
10时35分,聂阿姨的康复训练结束。杨延辉翻看下一位患者冯伟(化名)的病历。
一个多月前,24岁的冯伟因为交通事故双腿骨折,做完手术后就开始接受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师是个体力活。每位病人需要进行的训练项目都不一样,包括关节活动度、肌力抗阻力、功率车、股四头肌、认知训练等。很多女性康复师都已经变成‘女汉子’。”杨延辉的话逗笑了正在练习翻身动作的小冯。
“我167斤,现在几乎躺着动弹不了。我争取减减肥,不然以后你都抬不动我了。”平日里总是闷闷不乐的冯伟和杨延辉开起了玩笑。
“康复训练师给病人带来的不仅是治疗方法,更是一种希望,是让他们病后重新站起来、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所以,我们更要成为患者的‘精神拐杖’。”杨延辉说,“康复训练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坚持,这对患者和医生来说都是考验。”
12时24分,杨延辉急匆匆回到办公室,拨通了一个电话。
“喂,你好,是刘建国吗(化名)?”杨延辉问对方,并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因为今天下午在你之前预约的患者取消了预约,所以你有空的话,可以早点过来,我多帮你训练训练。”杨延辉继续说。
挂了电话,杨延辉才看到手机上有几个未接来电。刚回拨过去,他突然大声说:“哎呀,想起来了!我给自己点了午饭,这肯定是外卖小哥的电话。”
原来,给患者做康复训练的时候,杨延辉通常都会把手机调成静音状态,他说静心才能让患者更安心。(记者 王国星)
记者手记
陪伴是对患者最长情的“告白”
分析患者的情况,为患者提供最好的训练方案……康复治疗师每天都在为让患者更好地活着而努力。
杨延辉说:“跟医生、护士的工作一样,康复治疗师一天的工作非常忙碌。在成人康复、小儿康复、社区康复、特殊康复、假肢矫形等领域,都能看到康复治疗师的身影。”
每接到一个新患者,杨延辉首先要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病情给出最好的治疗方案,并且在后续治疗过程中根据其病情变化不断调整方案,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一些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后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但康复治疗师依然不放弃,尽最大努力,日复一日坚持着。或许,陪伴就是康复治疗师对患者最长情的“告白”。(王国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