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请就位》虽然结束,它所带来的对演员和导演的评论一直没有停息。
第五代导演中,李少红作品的女性视角,让我们打开了新的大门,虽然18年过去了,《大明宫词》还是被奉为经典,尤其是《演员请就位》上再度演绎,点燃了那份激情。
“一见薛绍误终生,一误太平长相守。”在上元佳节,年少清纯的太平公主揭下“昆仑奴”面具后,是薛绍那一见误终身的脸。
千万人中,千万张“昆仑奴”,唯独你是此生的恩宠和劫难。美轮美奂中,那“昆仑奴”的面具也带有美好的遐思。
其实,从“昆仑奴”面具可以瞥见中国古典傩文化中美学符号的气韵。
01, 戴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面具可以说是一种泛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它是一个民族的自画像,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缩影。
诹访春雄曾说:“面具这东西不仅是一种防御工具,同时更重要的是一种变身工具。带上面具,明显地是为了保护被认为是身体中最重要的部分。然而,另一方面,这表示变成了他人,由此得以逃离自身的局限”。
现在人们眼中的面具往往是抽象意义上的,会和人的角色联系起来,面具意味着多重人格的一个方面,意味着一重社会角色。
有人会说,这个人不实在,带着面具生活,让人不知道他的本来面目。你看,面具就是一种人格体现。面具的切换就是角色的转换,任何一种角色都内含着角色义务,设定着人在承担此种角色时的行为规范。
而我们今天所说的“物以载道”的面具,是实体什物,是一种文化发展流变过程中出现的符号现象。
面具最早出现于十分遥远的石器时代。许多部落和部落的面具常是把雕刻和绘画结合在一起,创造出颇为精彩的作品,尽管奇形怪状,毕竟不失为造型艺术的一项重要的成就。
面具文化也通常被称为傩文化,它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表明人们已从表面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迈进。
中国古代先哲提出的“意象说”就是将实化虚的手段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象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美学范畴。自《周易》指出“立象尽意”后,两千多年来中国意象说经历了“表意立象”、“内心意象”“泛化意象”和“至境意象”等不同阶段。
面具,最初用于狩猎活动,人们用面具把自己装扮成鬼神及奇禽怪兽,来表示对自然的崇拜与征服,也是一种神灵、图腾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始部落的凋敝,封建王朝到来,面具发展成为“使者”,传达上古神祗的“天意”,是祭祀是常用道具。
在傩戏流行的湘西,会有一句民间的谚语流传:“不戴脸子(面具)就是人,戴上脸壳就是神。”
02,傩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普列汉诺夫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他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的,而他的境况归根结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他的生产关系制约的。”
在广袤的宇宙间,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智识也是有限的,由于生产力的制约,将“未知”转化成祈祷、求助,渴望得到救赎,进而衍生出了各种神话故事和牛鬼蛇神。上文中,我们说到面具文化也通常被称为傩文化;“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
傩起源于旧石器中晚期的驱逐术,商周时期,傩作为古代逐鬼驱疫的巫术仪式已经形成固定的制度,在周代傩被纳入“礼”的范畴,成为仪典。
《周礼·夏官·司马下》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大丧,先傩,及墓,入犷,以戈击四隅,殴方良。”
方相氏即执掌傩的人,也是夏官司马一职的从属,由此可见在周朝时,傩已经成为宫廷内部惯用的一种仪礼。
汉代时规模扩大,将傩仪典的咒语与音乐舞蹈结合起来,是为“大傩”;到了唐代,傩在民间盛行,成为百姓欢庆同乐的年节歌舞活动,显现了傩戏的雏形。直至明清时期傩活动内容增多,形式日趋完整,以致形成“沿门逐疫”的风俗。
流传至今,傩戏被学术界誉为“中国的戏曲活化石”。
而傩面具俗称“脸子”,是傩文化的象征符号,是以戴木制彩绘面具为表演特征,以祭祖、驱邪纳吉为目的的古老艺术形式。
03,面具,传承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美学符号美学家苏珊·朗格曾说:“艺术符号是一种终极的形象——一种非理性的不可用语言表达的意象,是一种诉诸于直接的知觉的意象、生命与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于感受的活的东西。”
面具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符号,是典型的主观之象,是凭借生活感受与想象创作出来的,是人的想象的具体表现。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它始终以大众熟悉与接受的形象满足人们的心理诉求。
傩面具中,最为鲜明的是形态各异的色彩图案。色彩是视觉艺术中最情感化的因素,它有着丰富的文化隐喻,与人类文化情感有着甚为复杂、微妙的联系。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东方色彩体系——“五色观”:蓝,红,黄,白,黑(青 赤 黄 白 黑)五种颜色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刘熙在《释名》中谈到:“青色为主,生物生长之色;红色为赤,太阳之色;黄色为光,日光之色;白色为启,如同化水之色;黑为晦,如同昏暗之色。”
虽然傩面具的赋色单纯,但也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其色彩依然表达了民众的道德观,表现出了对人物的褒贬。根据角色运用不同的色彩赋予面具特定的象征意义,暗示人物不同的品德和性格特征。
拿我们常见的京剧脸谱来说:
红色京剧脸谱代表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主要代表人物——关羽。
蓝色京剧脸谱代表刚强,骁勇,刚直不阿的人物性格,主要代表人物——窦尔敦。
黑色京剧脸谱代表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主要代表人物——包拯。
白色京剧脸谱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主要代表人物——曹操。
黄色京剧脸谱代表枭勇,凶猛的人物形象,主要代表人物——宇文成都。
傩面具红、黄、青、白、黑五色的搭配,既遵循着五色的崇尚与禁忌,又遵从着与道德伦理相关的色彩习俗,完全是一种象征性的比附和观念性的阐释,具有明显的伦理与宗教化痕迹,是在阴阳五行学说和中国画随类赋彩间接影响下的产物。
从现存的傩面具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沿袭经年、亘古不变的自然崇拜的原始风貌,又能读出民间群体朴素的审美意象。
总结:傩文化是一种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就像“儒家文化”是封建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一样,“傩文化”则是古代中国原始社会农耕阶段的意识形态。
虽然越来越少的人知道这种文化,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却是主导;社会发展进步,我们不应该忘记祖先留给我们的璀璨文化。
参考文献:
面具文化,百度百科
中国傩文化的源与流,陈铮鑫《怀化学院学报》
傩戏与面具文化,郭思九《民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