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三国袁绍与小皇帝,终极三国袁绍怎么死的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5-08 04:52:20

文/ 我心光明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曹操是坏人的代表,刘备是好人的代表,后经*的解说,曹操摆脱了坏人的人设。

那么在《三国演义》里,谁更坏一些?个人认为:袁绍乃三国第一大罪人。

终极三国袁绍与小皇帝,终极三国袁绍怎么死的(1)

袁绍,字本初,家族实力非常强悍,四世三公,门生故史遍天下。

所谓四世三公,就是四代人代中,出了三个位极人臣的三公。

所谓三公,即为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丞相,监察百官的御史大夫,掌管军事的太尉。

所谓门生故史遍天下,指的就是他们家族人脉的力量很强,全天下的官员,跟他袁家都有一些师生朋友关系。

出身不凡的袁绍,细品之下,有四大罪状。

第一大罪状:建议何进发勤王诏,引发三国之乱

在汉灵帝死后,立刘辩,还是刘协为皇的问题上,大将军何进和十常侍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皇位之争,从龙之功,让宦官和外戚之间政治矛盾不断升级,双方都欲置对方于死地。

(第二回)绍曰:“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此时事急,不容太后不从。”进曰:“此计大妙!”

这就是第二回的勤王诏书的来由,袁绍的建议,就是要号召天下人带兵来京城,清君侧,*宦官,如此,来达到他们一方独揽朝政的政治目的。

主簿陈琳不同意,马上提出了反对意见,说这就是个馊主意,引狼入室,除掉了十常侍,引来的却是心怀叵测的各路诸侯,这各路诸侯还带着兵来,人强马壮,比十常侍难对付。

曹操也提出反对意见,宦官的祸患,从古至今都是有的,何必要召集外兵。何进不听,曹操断言:乱天下者,必进也。

其实乱天下者,不是何进,而是袁绍,袁本初,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正是他袁绍提的“馊主意”。

十常侍被除掉了,却引来了董卓这个狠角色,最终,何进等人也被除掉了,何进可谓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听不进金玉良言,偏信本初诡计,白白丢了性命,误国误家,也误了自己。

三国的乱世,就是袁绍这个建议开始的,此袁绍第一大罪状也。

第二大罪状:袁绍是带兵谋反第一人。

三国中,第一个带兵谋反的人,正是袁绍。

董卓得了权势之后,行为非常过分,夜宿龙床,奸淫宫女,还设计*了少帝,可谓恶贯满盈,但说白了,都是政治斗争,而袁绍却上升到了军事斗争。

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区别就在于,政治斗争就是权贵之间的斗争,斗得再厉害,一时之间,也不会殃及普通百姓;军事斗争,涉及的面就比较广,死的人也比较多,而且开了这个头,天下的人,纷纷云集响应,宫廷内斗升级为地方武装斗争,最后是全国大战。

(第四回)时袁绍在渤海,闻知董卓弄权,乃差人赍密书来见王允。书略曰:“卓贼欺天废主,人不忍言;而公恣其跋扈,如不听闻,岂报国效忠之臣哉?绍今集兵练卒,欲扫清王室,未敢轻动。公若有心,当乘间图之。如有驱使,即当奉命。”

以上为书中第四回内容,由此也可知,袁绍上升成军事斗争是早有预谋的,而不是一时之气,作为汉家天下的既得利益者,不以天下百姓为念,反而一心起兵弄权,可谓不忠。

(第五回)时袁绍得操矫诏,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万,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

如果只是想想,只能算不忠,那袁绍一得到机会,马上召兵三万,前来会盟行动,还当了天下兵马盟主的行为,可谓不忠到了极点。

将乱世升级的第一罪人,非袁本初莫属,此袁绍之第二大罪状也。

第三大罪状:世受皇恩,却不知救主于危难之际

少帝死后,献帝刘协一直就在董卓,郭汜,李傕等人之中斡旋。

这其中大概有2年的时间,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吃的是粗食浊酒,住的地方甚至连门都没有,回到京城,宫殿早已被一把火烧掉。

汉献帝刘协和身边一大群的宫女太监,官员,衣食住宿均没有着落。

汉室蒙难,四世三公,门生故史遍天下的袁家袁绍却丝毫没有报效之意,而是一味的再抢地盘,拥兵自重。

曹操主动迎献帝入许都,建立起了有名的许都小朝廷,担负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却实实在在让汉献帝这个皇帝不至于流落街头,连穿衣,吃饭,住宿都没有着落。

所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两相比较,说袁绍忘恩负义都不为过。

忘恩负义,此袁绍第三大罪状也。

第四大罪状:听不进忠臣之言

官渡之战中,曹操和袁绍兵力相比,袁绍强不少,但为何会落败,除了曹操军事才能厉害之外的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袁绍听不进忠臣之言。

(第三十回)绍兵临发,田丰从狱中上书谏曰:“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逢纪谮曰:“主公兴仁义之师,田丰何得出此不祥之语!”绍因怒,欲斩田丰。众官告免。绍恨曰:“待吾破了曹操,明正其罪!”遂催军进发,旌旗遍野,刀剑如林。行至阳武,下定寨栅。沮授曰:“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绍怒曰:“田丰慢我军心,吾回日必斩之。汝安敢又如此!”叱左右:“将沮授锁禁军中,待我破曹之后,与田丰一体治罪!”

第一个进言的是田丰,劝袁绍要等待时机,不要轻易兴兵。

袁绍觉得不祥,如果不是众人相劝,可能田丰直接就被斩*了。

第二个进言的是沮授,他说此仗应该缓守图之,理由是我方人多,但不够勇猛,曹操勇猛,但粮草不如我。

袁绍觉得不对,当场训斥,认为他“慢我军心”,最后直接关起来,要将他和田丰一同治罪。

容人之量,何其狭隘!

不管田丰和沮授的话是否有理,也不至于要关起来治罪,甚至要*头这么严重吧,尤其沮授的话,只不过是战略战术与袁绍不同而已。

(第三十回)当下搜得使者所赍曹操催粮书信,径来见绍曰:“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绍曰:“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攸曰:“今若不取,后将反受其害。”正话间,忽有使者自邺郡来,呈上审配书。书中先说运粮事;后言许攸在冀州时,尝滥受民间财物,且纵令子侄辈多科税,钱粮入己,今已收其子侄下狱矣。绍见书大怒曰:“滥行匹夫!尚有面目于吾前献计耶!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啜赚吾军耳!本当斩首,今权且寄头在项!可速退出,今后不许相见!”许攸出,仰天叹曰:“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

第三个想要进言的人是许攸,他所献的计策可谓毒辣:直接实施斩首行动,袭击曹操老巢许都,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袁绍还是听不进去,听不进去也就罢了,居然说许攸与曹操有旧,受了曹操的贿赂,是奸细,最后说:暂时留下人头,以后不再相见。

这个许攸,离开了袁绍阵营,直接投奔曹操去了,献上了官渡之战的转折性计策:袭击乌巢粮仓重地,最终致使袁绍的失败。

没有容人之量,听不进良言,此袁绍第四大罪状也!

写在最后

袁绍此人,在三国中,可谓拿了一手好牌,出身四世三公,门生故史遍天下的袁家,能力也算是强的,不然也当不了盟主。但老话说得好: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袁绍的失败,缺的就是这个“德”字。

勤王诏这个乱世第一建议,失去的是对国家的道德;将乱世升级,从政治斗争升级到军事斗争,是对百姓无德;献帝蒙难,不思救援,只抢地盘,这是对君主无德;不听众人意见,且提意见的人不是训斥,就是下狱,这是对下属无德。

如此无德,焉能不败!



各位,关注,点赞,收藏支持一下。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