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始用食材拼图以来,就常有朋友热心地发来网上看到的食材画,给我提供创作素材及灵感,比如这幅画。
画中形象似驴又似马,让人一下联想到了那个非驴非马的典故。说的是汉宣帝时,西域龟兹国国王绛宾多次访问汉朝。因对汉朝文化特别喜欢,回国后就大力推广,而这与西域的传统习俗大相径庭,便被人们讥讽为似是而非,好像是驴马杂交的骡子。
这幅很卡通的食材画用的是葱头。恰好冰箱里有剩下的半个葱头,我当即就拿来拼画。
说是非驴非马,可我脑子里冒出来的全是关于驴的形象。
其实对于生活在城市的我们,是没什么机会见到驴的,我们在部队大院里见到更多的是马,都是从战场上下来的军功卓著的马。你只听说过军马战马,难道有听说过军驴战驴吗?
但我们却人人都会唱一首儿歌《小毛驴》:
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
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赶集。
我手里拿着小皮鞭我心里正得意,
不知怎么哗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
这首歌活泼俏皮风趣,尤其那些调皮的男孩子们都爱唱,一般用来捉弄同学,插科打诨。
到农村插队后倒是经常看到毛驴了。我发现毛驴实在是一种很可爱的畜牲。性格极温顺,没有高头大马的暴烈,又不像老牛那么憨笨,很容易让人亲近。干活又勤快,蒙上眼睛能拉磨,站到车前能驾辕。而且一头毛驴的价格还比牛马便宜,一驴多用,一专多能,所以是农民生活的重要工具。
那个年代是很少见到猪肉的,供销社卖的只有一种肉就是驴肉。不但有新鲜的驴肉,还有驴肉做的灌肠。
都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指的是驴肉味道鲜美,可我当年却完全不觉得,只觉得有一股怪怪的味道。
人们现在都拿驴肉火烧当个稀罕物,我总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呀?俺们几十年前就吃过了。
离开农村十几年后,我有机会采访到了陕北。在黄土高坡上见到了一头小毛驴在悠闲地吃草。我兴奋地冲了过去,想跟毛驴来一番久别后的亲热,放驴人却提醒我,别让毛驴踢了我。
所以我只能悻悻然远远拍了张照片。
这张“向楠同志与毛驴在一起”的合影,至今仍收藏在我的影集里。
说回到那首我们从小唱的儿歌。虽然会唱,却从不了解儿歌的背景。没关系,有万能的度娘。
这一百度才发现,对创作背景更糊涂了,因为百度提供了两个答案。
第一种答案,《小毛驴》1960年由林重冏创作,60年代广泛传唱。
第二种答案,《小毛驴》最早是美国的校园歌曲,后来被中国留学生填上中文词之后变成甘肃地方的童谣。再然后国民党退到台湾时把这首歌也带走了。上世纪70年代在台湾地区开始流行。
这可真是“乖乖隆地咚,韭菜炒大葱”!第二种答案大大颠覆了我的认知。我们从小就会唱的儿歌,竟然是美国人创作的?
不知道这是百度的错,还是确有其事。所以特别记录下来。因为除了万能的度娘,还有更万能的朋友圈。
或许能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吧。
黄土高原上的小毛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