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四大天王,是港乐巅峰。
这一点,无论是从歌手本身的偶像力、跨界优势,还是拥趸的年龄段、活跃度,甚至包括时代发展和影响力辐射来讲,都能成立。
当然观点并不强求一致,毕竟基于拥趸立场,无人能敌。
而为什么要再论一场劲歌金曲的“最受欢迎”?
因为若秉持客观、理性、全面和一分为二的态度,我们或能发现更多。
关于最受欢迎男歌手奖的问题。
刘德华为什么能拿到最多次数、张学友为什么只拿一次、郭富城为什么最后才拿,而号称九十年代香港最红的黎明,为什么又只拿到两次?
从拥趸的角度,估计大多只会有褒贬两种态度,反正怎么有利于自己怎么来。
但毫无意义。
首先这个奖项,在香港乐坛的地位,可谓全城关注,王级专属。
当然,它的时间线截止于2000年。
换句话说,就香港乐坛而言,从没有拿过这个奖的第一代歌神许冠杰,到谭咏麟、张国荣和四大天王,所谓王级歌手,只有这么七个人。
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首先来回答,刘德华为什么能拿到最多次数?
原因有四个,其一是时机,其二是星光与偶像力,其三是出身无线电视台,最后是他在天王年代之后,仍流连不去,这四者之间有先后顺序。
1990年到1992年,刘德华在乐坛只有一个对手,也就是张学友。
在这三年时间里,刘德华携外形和影坛“五大巨星”的跨界优势而来,可谓所向披靡,不但在十大劲歌金曲最受关注的“最受欢迎男歌手”奖项上拔得头筹,更甚至在入围金曲数量上也对张学友形成了压制,比如1991年,刘德华一人独占了三首金曲名额。
巨星缺位的年代,就叫做时机,个人禀赋与人气横压同时代歌手,就叫做星光与偶像力,至于出身无线电视台,这当然也是无需否认的一层助力。
但在四大天王正式同台竞逐之后,他并未有明显优势,甚至在1993年到1998年期间,仅拿过一次这个奖项。
后来他一直出席到2006年,方才依依不舍,挥别乐坛颁奖礼。
而在后天王年代,他于2004年,在与许志安、李克勤和陈奕迅的争夺中,再度夺得过一次最受欢迎男歌手奖。
第二个问题,张学友什么只能拿一次最受欢迎男歌手奖?
偶像条件不足,这是唯一原因。
颜值、气质是先天禀赋,这个问题没得选择,它不会因你后天努力而改变分毫。
当张学友与刘德华、郭富城和黎明先后同台,样貌上的差距一眼可见,而最受欢迎男歌手奖自诞生之日起,便是为偶像与实力兼具的歌手量身定制。
这里面牵涉到一个歌手实力的定义问题。
总有人讲,四大天王,只有张学友一个人是唱歌的,其他三个是形象大于实力,但这种认知真的正确吗?
所谓唱功,并不只是天生好嗓子与技巧的结合,也并不能被极少数歌手垄断和专美。
唱歌这件事情,在适合自己的音域以及基于天赋而突破的音域范围内,与歌手的气息、咬字、发声、共鸣和技巧等因素有关。
而严格来讲,其实并没有唱功第一的歌手存在。
流行音乐需要的是美感和共情,这就无法用个体的审美和偏好去定义专业歌手的好坏。
郭富城刚柔并济、磁性、细腻与共鸣突出,刘德华声底雄浑、善用喉音,黎明走情歌和电音路线,这些东西并不是其他歌手能够随意替代的。
包括张学友也不能,他只能在自身禀赋条件下去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