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自:Emojipedia
今天已经没人觉得「OK」是一个流行词了,它成了人人都能理解的一种词语表达。而网络时代能流传的流行词,也是在特定的语境中,符合了使用者的需求,才能活到现在的。
「佛系」暗合了当代年轻人既想奋斗又不想努力的生活方式;「菊花」让人们在百无禁忌地谈论某个身体器官时能更文雅;「奥利给」超越了加油的平淡,在鼓励中充满更多的情绪;「肝」用一个字就能写出熬夜奋斗,肝也「爆」掉的拼命感。
他们和当下的文化现象和个人选择有相契合之处,这才是它们能扛过流行词短暂的几个月,到今天仍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 佛系是一种态度
Gilles Fauconnier 和 Mark Turner 把这称为概念混合。这一理论认为,日常生活中存在不同场景的元素和关系会在一个潜意识的过程中被「混合」。概念混合的情况在语言和思维中是很常见的,它就像 meme 一样,是对思想的文化传播进行单一描述的尝试。
如果说限定的「快闪词」是被催熟的,那能够活下来的互联网流行词就是有文化根基的,它在某一方面契合了大众的想法,满足了一种延展的、更有代表性的表达,被众人所接受,为规范的书面语做了补全。
补全书面语,时代的针脚任何语言的诞生,都会有正面和负面的词汇一起出现。网络流行语中也有很多词语带有强烈的人身攻击感或是侮辱属性,这种词语,我们不推荐大家使用。但这一点,是任何语言天生具有的属性,跟是不是网络流行语没有直接的联系,网络只是一种传播途径而已。
就像是学语言时最先学会的是总是脏话一样,在网络流行的网络词也是脏话跑得最快。今天,在任何时候后面加上「逼」或「婊」就成了一个新词汇,像是部分观众在《乘风破浪的姐姐》时就把蓝盈莹骂做「奋斗婊」,把加班发朋友圈的人骂做「奋斗逼」一样,含义不言自明。
▲ 图片来自:《复仇者联盟 2》
部分网络词语在发展过程中有了粗俗或贬低的含义,但这并不是网络语言的特征。给网络流行语写注解的「小鸡词典」创始人黄宇帆就认为这是语言天生的属性,把它怪罪给网络实在是没有道理。这就像是人工智能有性别歧视、人种歧视后,大家选择怪 AI 一样,但原因本不在工具身上。
在黄宇帆看来,网络流行语不是对语言的破坏,而是对书面用语的一种补全。在网络环境中,没有肢体、表情、语气的辅助,很容易让现实生活中正常的呵呵笑变为讽刺。这种时候,网络用语情感和用意的表达远比书面语要丰富,它们的使用能比书面语多一层情绪,「奥利给」就是好例子。
当我们想形容一个人很不靠谱,或是做了很不着调的事,也可以说「这个人真狗」。单一个「狗」字,就足以把那种气愤、委屈、哭笑不得、「居然还能有这种操作」的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 图片来自:《乘风破浪的姐姐》
网络词语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表情包,让单一的词语也能拥有表情包同样量级的情绪表达。一方面你「捞不回」词义已经被严重破坏的呵呵,另一方面你也没办法预料下一个拥有群众基础的流行词是什么?
从 GG、MM 到小哥哥、小姐姐,从*马特到渣男锡纸烫,网络用词的诞生是表达的一种自我进化,它甚至代表了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代人的青春回忆。
我们把中立的词语推向对立面,染上更多负面色彩,但同时我们也给中立词语加上更多的情感表达,赋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
数字时代,我们既毁词,也造词。
题图来自 Dmitry Ratushny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