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拨乱反正后的首部反特故事片,这部电影不仅重启了停滞多年的反特片生产,还以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情节设计,成为了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见证。
《熊迹》的故事改编自1974年的“李洪枢间谍案”,由著名公安文学作家王文林将其改编成电影剧本。编剧王文林曾经在沈阳铁路公安局工作,五十年代他和两位同事一起,创作了经典反特片《铁道卫士》的剧本,在当年公映后轰动一时。
1974年,“李洪枢间谍案”被侦破以后,《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通讯报道,向世人揭露了克格勃一手制造的“李洪枢案”,文章详细报道了公安人员破获此案,打击间谍活动的详细经过。
这篇报道的作者之一就是王文林,后来由周总理亲自审阅批改后发布。根据王文林的回忆,稿件最初写的是“捕获苏修间谍”,但是周总理曾亲自批示,被捕的间谍有外交官的身份,按照国际惯例将享有外交豁免权。因此周总理建议将“捕获”苏修间谍,改为“拿获”苏修间谍。
七十年代,在我国北方某地国境线上,影片开篇即是一起越境敌特被击毙的紧张事件,迅速将观众拉入到那个特殊年代的隐蔽战线之中。
影片通过对一起双线派遣特务案件的追踪与破获,展现了以公安局侦察科长李欣为代表的公安干警们的智勇与忠诚。影片的叙事手法沿袭了传统反特片的风格,但在某些细节处理上体现了微妙的变化。
比如,全片并未直接点明敌对势力为苏修,却以“熊”来隐喻苏联,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既符合了当时的时代氛围,又留给观众更多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