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中期,“谈论情感”是禁区。
不仅生活中人们“谈情色变”,而且就连文艺作品,也讳莫如深,甚至刻意回避。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那时候我们所看到电影或样板戏,其中的男女主角,大多数,都没有“另一半”。就算有,彼此之间,也很少表达夫妻情感,而更多的会突出“阶级情,民族爱”。
比如在样板戏电影《红灯记》中,李奶奶、李玉和、李铁梅,一家三代都是单身。而在另一部现代京剧电影《杜鹃山》中,美丽的女主角柯湘原本是有丈夫的,可在她出场之前,丈夫就壮烈牺牲了。
还有我们看《艳阳天》、《青松岭》、《南征北战》等电影,基本上全都没有感情线。
而且这些影片中的女性角色,要么是“假小子”,要么是“铁姑娘”,也全都用厚重的服装,刻意掩盖原本的美丽,也特意模糊自己的性别。
甚至有一段时间,我们被灌输的理念是,“谈情爱”和“欣赏美”,都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
幸好还有一些外国电影,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比如当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中的女主角安娜出现的时候,她那凹凸有致的身材,她那美艳如花的容颜,她那举止大胆的做派,以及和男主角米哈依“交流感情”时火辣的语言,都令我们大为吃惊,继而心跳加速,继而“想入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