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强,1952年5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他是国家一级演员、*特型演员、导演、书法家、演艺组织*和艺术研究者。同时还是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演员委员会等多个艺术组织的重要成员以及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客座教授。除了演艺事业,唐国强还深度参与了中国书法和艺术教育的发展,担任了南理工的客座教授(南京理工大学)。中国国家话剧院于2021年12月授予他“终身荣誉艺术家”称号。
从1979年到2019年三十年的岁月,唐国强主演的一部又一部电视剧上映——《外交风云》。这是一部历史、外交题材,吸收了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这部剧大致是以毛、周为核心人物,以中苏关系、中美关系为主线,全景框架式展现了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的外交历程,包含*访苏、抗美援朝、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周总理访非、援建坦赞铁路、中法建交、恢复联大席位、尼克松访华等主要事件,立体丰富地展现了陈毅、黄镇、龚澎、乔冠华、姬鹏飞等外交官员的外交工作状态,相对客观地展示了斯大林、赫鲁晓夫、戴高乐、尼克松、蒋介石的性格特征和对中政治思路,也虚构了几个年轻人以从不同的视角体会以上重要人物的外交风貌和人格温度。
国家历史国家命运推荐理由主要有三点: 一是在课本提到的重要事件前后补充展示了情势判断过程、决策思考角度、多方的态度和博弈,让人更能了解「何时-何地-何人-何策-何辞」 的智慧和气魄,彰显新中国外交的风骨。
二是它是取舍有度,它的主线是新中国外交,主角是外交相关人员,主基调是献礼,主方式是搭框架抓重点事件,不是*传记,不是事件纪录片,不必要硬碰敏感政治问题,作为对审剧国情有基本了解、对相关历史有基本知识储备、对电视剧呈现的手法有基本判断的观众,应该很容易理解到它着墨和留白的意图,既会对相关事件人物有探究欲而补充很多知识,又会相信其中很多大场面和小细节以获得感动。
三是它用了表演创作 穿插纪录片(含旁白)的方式,一方面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影像资料,增加真实感,省去了在相应外景上拍摄的耗费(如抗美援朝打仗片段),可谓一笔带过,回味很足,另一方面给了很多观众以情感释放的出口,比如临近结尾时的对周总理的缅怀影像,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画面,应该是无人能不默哀敬畏吧。 问题也不少,但瑕不掩瑜:它总有需要避讳的人物和表达,有传播的政治任务,只能呈现历史的少数视角;为了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加入了虚构的4个年轻人,虽然有服务主线的作用,但不免在4人感情戏上耗费了篇章;剪辑是不连贯不周全的,但硬伤不太大,因为导演为了保险,很多镜头都拍了不同站位的备用镜头,以应对审查,它也确实经历了三番五次的审查和讨论,诞生过程历经了很多忐忑和妥协。
总之,精彩的是历史形成的过程,有空间的是评判历史的眼光和理解相关作品的方式。新中国第一批外交大使是从将军中选拔的,对战略战术的运用在战场和外交中一脉相承,开疆拓土的故事总是令人振奋,这段历史延续至今,建交国家完成了从0到10到180的成绩,外交官数量实现了从0到8的飞跃。但,理清局势、坚守原则是后来者的言语、当事人的行为,每一步都没有想象的那么言简意赅。
阐述:唐国强从王子到国王蜕变,每一次饰演*都有不同的感受,但这次是集中从新中国外交的角度来展现伟大领袖高瞻远瞩、举重若轻、决胜千里的伟大形象,深度挖掘了*“不信邪”、“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精髓,这是一次挑战,让我倍感压力。还有就是故事有长达28年的时间跨度,要从55岁演到83岁,而为了塑造好不同时期的主席形象,每一场戏都需要反复揣摩,尤其在塑造主席晚年的形象时,需要从衣着举止到表情神态都要与此前区分开,因为特意设计了很多的细节,力求展示出人物的精神特质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外交风云》中,我们年轻人看到国家的命运和使命,看到国家历史长卷是曲折的,坎坷不平的革命道路。我们要学习继承历史的责任和义务,把革命精神的道路牢记在心中,要把为国家奋斗精神的使命,牢记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
感谢,大家以来的关注,支持我们的工作。(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