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书山里的墨客
编辑|书山里的墨客
前言: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一部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十几岁的艾利欧和一位博士奥利弗之间的爱情故事,两个人小心翼翼地互相试探,最终坠入爱河。这部电影并没有太多的戏剧性,也没有太多的视觉和听觉,但是导演卢卡·瓜达格尼诺,却用印象主义的手法,把艾利欧和奥利弗两人的爱情,定格在意大利的盛夏,令人难以忘怀。
一、印象主义的幻觉构成“印象主义电影并不讲究剧情,而是以营造气氛为主,以景物、背景等为主要人物,”《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就是借鉴了这种思想。卢卡·瓜达格尼诺没有急着叙述,他采用了大量印象主义的摄影手法,在开放的构图中,将一九八三年的盛夏、艾利欧对奥利弗的热烈爱恋、以及艾利欧心中的苦闷和抑郁,都呈现在观众面前。
“印象派电影的出现和发展,都离不开印象主义的绘画”。这种造型观念在印象主义绘画中得到了发展,并逐步转向了对人物内心的关注。它通过色彩和自然的组合和再现,恢复了视觉所见的本来面貌,而在光线的影响下,人物画也在色彩、构图和造型上不断地革新。作品以“人”为中心,以“人”与“天”的关系为中心。所以,在西方人物画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严谨的造型姿态。
西方艺术家在面对被描画的事物时,往往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其内心世界,表现出其固有的特质,这种特质表现为其内在与自然相统一的真实。《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一部取材于印象主义画家莫奈的画作,影片中的街道,花园,池塘,乡村小道都是以开放的构图方式呈现的。开放的布局并非是在视觉上完全的平衡,而是将画外的空间包括在其中的虚拟,想象的完全平衡。它着重于灯光和自然环境的表现,力图把人物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夏天的气氛,进而更好地表现了艾利欧对奥利弗的炽热之情。
影片的构图既参考了印象派画家的创作手法,又借用了印象派的表现手法,以画面的构成来加深观者对画面的感受。印象主义绘画大都把光和空间结合起来,以达到整体的美。夜幕降临,炎热的天气渐渐褪去,艾利欧一个人坐在院子里,一边看着莫奈的《阿道夫·莫奈在花园里读书》,一边等待着奥利弗的到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夜色中,艾利欧孤寂的身影渐渐显露出来。
这段话没有任何对白,也没有任何剧情,就连艾利欧的脸上都没有任何表情,但我们都能感觉到,艾利欧此刻的心情一定很糟糕。周围的葡萄架围绕着艾利欧,构成一个封闭的布局,显示出艾利欧在感情上的克制和忍耐。不过,就像明天的阳光一样,艾利欧心中的火热,又一次被点燃了。
在意大利盛夏时节,影片以其独特的构图手法,将17岁的他内心的痛苦和抑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人看了之后,感触颇深。这也是为什么看完电影后,观众们还能回忆起那一年夏天的美好,回忆起了那些飘忽不定的光影,回忆起了艾利欧和奥利弗那份纯粹的爱情。
二、永恒存在的情绪符号法国印象主义电影以路易·德吕克为代表,在发掘图像特性和通过隐喻拓展电影表达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路易·德吕克把影片中对一个特殊情境的诗化展示看作是一种超脱于故事自身之外的东西。在表现感情上,导演并没有太过直接,而是运用了一种象征的方式来表现人物间的感情变化。导演用雕像表现了奥利弗对艾利欧的感情转变,用墙上的不灭的感情,以及艾利欧和奥利弗之间的感情,永远鲜活,永远热烈,永远存在。
电影中到处都是雕塑,电影的开头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雕像,这些雕像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艾利欧与奥利弗在电影一开始就互相看不顺眼,但他们都很清楚,这是一种对爱情的控制。所以当奥利弗向艾利欧表达善意的时候,导演还通过雕刻来表达奥利弗对艾利欧的克制。艾利欧谨慎地问奥利弗是否愿意妥协,奥利弗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只是用雕像般的胳膊和艾利欧握了握手。镜头中的画面,美到了极点,再配上考古专业的浪漫气息,更是将两人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艾利欧的父亲曾经邀请奥利弗去参观一座罗马时代的年轻人雕像,这听起来像是一场枯燥的学术讨论,但实际上却是有深意的,这里的雕像代表着奥利弗对艾利欧的感情,既表达了奥利弗对雕像的热爱,又表达了奥利弗对艾利欧的痴迷。当他们在帕斯奎诺雕像前亲吻的时候,奥利弗用实际行动来回应艾利欧的感情。“这就是导演想要用希腊雕像来传达的,一种纯洁而圣洁的愿望,象征着年轻男女之间的爱情的崇高与宁静。”
墙作为一个要素,在表达情感方面也很重要。贝加莫的街上,艾利欧和奥利弗喝得酩酊大醉,再也没有隐藏自己的情绪,尽情地享受着这最后的夜晚。他们依偎在贝加莫的旧墙边,尽情地亲吻着,这堵被风雨侵蚀的墙,见证了一切离别、痛苦、不舍和渴望,他们的感情被永久地保留在意大利的盛夏之夜。
不管过了多久,当我再次望向那堵墙时,那种感觉就会油然而生。影片在诸多方面都对其絮语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删除,但其精髓却得以传承。“墙”作为一种情绪的符号,在《请以你的爱找寻我》中也得到了印证。“我靠在这堵墙上,是我一生中最混乱的时候。我知道,我喝醉了,被奥利弗搂在怀里,这就是我的生活,以前的生活,我从来没有画过。我可以保证,我从来没有变过。”
为了表现两个主人公的爱情,导演在电影中巧妙地使用了音乐来指导观众,使电影的听觉和视觉语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导演运用了周围的声音以及已经存在的音乐,所以在这部电影里,不仅有优美的旋律,还有深刻的内涵。印象主义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的代表作《海上孤舟》,以及苏菲洋·斯蒂文斯的原创配乐,将“空”与“爱”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导演用一种似真似幻的音乐来表现艾利欧和奥利弗的不渝之爱。
巴赫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他的作品既有严谨的逻辑,又有深沉的感情,是一部经典之作。巴赫为他兄约翰·雅克布远赴瑞典,创作了一部18世纪最著名的随想曲——《降 B大调随想曲》。导演以《降 B大调随想曲》为引子,引导艾利欧与奥利弗进行一次试探性的接触,并在弦上成功地拨动奥利弗的心弦。“我一开始就知道,这首曲子的旋律让他着迷。”艾利欧弹奏的时候,一种是李斯特的技术,一种是狂暴的波索尼,不管是哪一种,都不是奥利弗想要的。导演巧妙地利用了这段音乐,表达了一种不一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