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去世后,她的亲生儿子弘曕结局怎样?下场令人唏嘘不已!甄嬛作为《甄嬛传》女主角,经历了种种宫廷风波,最终选择了放弃亲生儿子弘曕的继位机会。这引起了观众的好奇,甄嬛为何不让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呢?历史上的弘曕又是怎样的人物,他的结局是怎样的?
一、电视剧和现实
《甄嬛传》改编中,甄嬛得知“菀菀类卿”真相后选择离宫修行。雍正的冷酷和甘露寺的艰苦生活令她心灰意冷。
在最困难的时候,果亲王允礼出现,二人相知相爱,并迎来双胞胎。误以为允礼去世后,甄嬛重回深宫,生下双胞胎。
宫廷危机中,甄嬛生育允礼的孩子,然后又与叶澜依联手谋害皇帝。皇帝去世后,甄嬛应该支持儿子弘曕登基,但她选择了弘历,原因有二:
首先,弘曕年幼,难以胜任重任,而甄嬛深知宫廷的险恶,不愿让亲生儿子卷入政治漩涡。其次,甄嬛深谙宫廷权谋,她预见到了权力争斗的残酷,更愿意让弘曕过上安稳的生活,而非沉溺于宫廷斗争的漩涡。
弘历登基后感激甄嬛,几乎无条件满足她的要求。甄嬛不忍让允礼的孩子依附于雍正名下,请求将弘曕过继给允礼。这对弘历有利,他答应了这一要求,让弘曕成为允礼的儿子。
弘曕成年后,乾隆对他宠爱有加,赐予财产、赠送房屋,甚至亲自主持其婚礼。然而这过度宠爱也导致了弘曕胡作非为的性格。
二、弘曕的生平与乾隆的宠爱
历史上的弘曕实际上是乾隆的弟弟,与《甄嬛传》中的剧情存在出入。弘曕从小就备受乾隆的宠爱,成年后获得了丰厚的家财和官职。
然而,弘曕的个性鲁莽、专横跋扈,导致了一系列不当行为,如侵占民产、走私、买官卖官等。乾隆虽然对其进行过一些训斥,但一直保持着宠爱的态度,使得弘曕的恶行逐渐升级。
例如弘曕有意私开煤窑,但该地为民众所有。他无权处置,只能购地,于是他采取强占手段。这侵吞民产的行径引起不满,消息传到乾隆耳中。
乾隆对弟弟的贪婪并未予以谴责,认为其年幼,只是轻微过错。然而,这种宽容反而助长了弘曕的恶行。乾隆命令他送族谱至盛京,但弘曕以打猎为由推脱,乾隆选择放过他。
在江南人参案中,涉案官员指弘曕是幕后靠山。乾隆惊讶于弟弟的非法行为,质疑这是否属实。结果显示,弘曕不仅侵占民产、走私人参,还牵涉买官卖官、走私绸缎、敲诈官员、盗卖圆明园古董等。尽管事实摆在眼前,乾隆仍难以接受弟弟的罪行。
对弘曕的审讯揭示了更多问题。他不仅侵占土地、走私,还涉及贿赂、勒索、盗窃。乾隆虽然震惊,但仍不愿相信弟弟竟然涉及如此多的罪行。
即便真相摆在面前,乾隆仍对弘曕实行轻判,显露出兄弟情分超过法律制裁的一面。
三、郁结终生
走私案曝光后,弘曕又在乾隆住处的水患中失宠。当众人关心乾隆时,他悠然赶至,竟然冷漠无视乾隆的存在,这令皇帝大感失望。
次日,弘曕又在向甄嬛报平安时不守礼法,直接坐在乾隆的位置上。这一幕激怒了乾隆,他召集朝臣,公开指责弘曕多年的不端行为。
这次乾隆决定给予弟弟实质性惩罚,不仅罢去他的职务、俸禄,还将其贬为贝勒。
朝臣原以为乾隆会对弘曕进行更严厉的惩罚,但结果只是降职停薪。这一处罚或许看似轻微,但弘曕深感打击。乾隆心系亲弟,加封他为郡王,承诺只要康复就可享尽皇恩。然而,受打击的弘曕病倒在床,无生气。
在乾隆看来,弘曕尚年幼,过失皆因无知,为了让他尽快康复,他再次加宠为郡王。然而,弘曕最终不堪病痛,于哥哥南巡时离世,乾隆悲痛不已,以亲王礼仪厚葬弟弟。
结局的反思与启示
弘曕的结局不仅是一段宫廷历史的注脚,更是对权谋和荒唐的深刻反思。宠爱未必是一种好事,过度的宽容与纵容,可能导致被宠爱者放纵嚣张。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乾隆对亲弟的溺爱,也看到了这种溺爱最终导致的悲剧。这是否在提醒我们,对于权力的运用,需要审慎而不可草率,需要在纵容与制约之间找到平衡点呢?
在古代宫廷,充满权谋与算计,弘曕的结局或许让人唏嘘,但也教会了我们,权谋之下,最终还是人性的悲欢离合,是弟兄之间深切的情感。
或许,这样的结局是历史给我们的一次深刻教训,一面镜子,让我们深思宠爱与制度之间的平衡,不让一时的溺爱酿成永远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