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闻文考古是和过去打交道。借由考古工作者之手,尘土掩埋的过往得以以活泼生动的面貌呈现在今人眼前。而考古所获得的新材料,使得人们可以重新检视由传世文献构筑出的历史认识。
地不爱宝,近几十年来中国考古不断取得新发现与新成果,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提高民众文化素养有着重要价值。《了不起的文明现场》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20年出版的一部面向文史爱好者的普及性作品,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了我国部分重大考古成果。
更能理解考古的意义全书分为十讲,介绍了良渚文化、二里头文化、殷墟、三星堆文明、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海昏侯墓、汉唐长安城、南海Ⅰ号、敦煌莫高窟的相关内容。因各讲的讲述者都是杰出的考古一线工作者和研究者,因而该书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比如介绍罗布泊小河墓地的就是其发掘领队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他也是中外学者中进入罗布泊地区及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次数最多的人;南海Ⅰ号的讲述者崔勇是中国第一批水下考古队员,也是南海Ⅰ号的考古发掘领队。正因为讲述者的亲身经历,使该书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更具亲切真实之感。如许宏讲述在“非典”疫情前后发现二里头宫城的城墙,樊锦诗描述第一次在脚手架上看莫高窟130窟大佛的困惑,伊弟利斯形容远看小河墓地的胡杨立木就像馒头上*很多筷子等。该书在行文过程中多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使未曾到过考古现场的读者,也能身临其境。
由于考古工作的专业性,普通人对其往往有着诸多误解。通过这些一线考古工作者的讲述,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考古工作所面临的特殊环境及难度。比如杨军描述海昏侯墓竹简曾一度被考古队员误认为是一团泥巴,最终因为谨慎态度和专业知识而免于被清理。崔勇讲述南海Ⅰ号吊放沉箱、整体打捞的难度,船体因淤泥造成的无氧环境得到较好保存,从而为整体打捞创造了条件。这些描述使我们不是仅仅看到最终的考古成果,也能了解考古过程中种种多变的因素。
同时,这些一线考古工作者对于考古事业所怀抱的热忱也令人感动,如已故的段清波先生讲道:“这辈子除了考古我没想过要做别的事情。它是我生命的光,照亮了我一生的梦想。”唐际根先生说:“妇好墓是我的老师郑振香先生发现的。她发现了妇好,还‘认出’了妇好。这对于一个考古学家来说,是最幸福的时刻,我天天盼着这个时刻的到来。如果是我的话,肯定要大醉三天。”从这些直白朴素的话语中,读者也能感受到考古工作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该书使读者在了解重大考古成果的同时,也更能够理解何为考古工作及它的意义。
给人以生动鲜活之感当然,该书的主体内容是对“文明现场”的历史文化内涵加以介绍和解读。英国考古学家格林·艾德蒙·丹尼尔曾强调,考古学应该给人带来快乐。而借由《了不起的文明现场》一书,读者能够实现与一线考古工作者分甘同乐。这些文化遗存的背后到底有哪些历史信息,也由考古工作者引领读者层层剥开,使读者能够理解哪些是有意义的问题,应当遵循什么样的逻辑进行思考。
此外,该书的一大优点在于以平实简练的文字对这些“文明现场”的历史内涵加以深入浅出的解说,并搭配大量示意图、遗址和文物照片等,通过较为直观的形式准确传达关键信息,使读者在面对专业性内容时仍能获得流畅的阅读体验。比如介绍南海Ⅰ号时配上水下考古发掘流程图,介绍洞窟形制时配上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佛坛窟、大像窟的示意图等。
在保证专业性的同时,该书亦不乏趣味性。除了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外,在具体内容上,注意选取一些有趣的历史信息。比如,由秦始皇帝陵园外的青铜禽鸟陪葬坑谈到古人对音乐的爱好,由渭桥古船的卯榫结构谈到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由南海Ⅰ号上特殊样式的瓷器及半成品金器谈到古代的来样加工。另外,还有像二里头都邑人群的五谷皆备的饮食结构,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奶酪——小河墓地的“开菲尔”,莫高窟159窟壁画上的僧人净齿所显现的古人对个人卫生的重视,以及由南海Ⅰ号上的动植物遗存分析航海人的饮食,都给人以生动鲜活之感。
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路径作为一本普及读物,该书虽然可以快速通读,但也值得精读。对怀有额外兴趣的读者而言,该书也具有较强的外在指向性,引导读者做书本外的查阅检索,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比如该书在介绍海昏侯墓时,在描述了墓葬的形制之后,特别提及了西汉早期的《葬律》。将这一重要出土文献与海昏侯墓的形制加以比较,就能知道海昏侯墓作为列侯墓,符合当时葬律的规定,并未逾越级别。该书虽然点出了《葬律》,但并未直接大段引用《葬律》的内容,这样既保证了读者阅读过程的流畅,又保留了关键信息。读者如果想要获得进一步的认知,就可以另外查阅《葬律》的相关信息与研究成果。另外,该书每一章后都设有“推荐阅读”的板块,比如海昏侯墓一章推荐了辛德勇先生的《海昏侯刘贺》《海昏侯新论》等专著,这为读者获取更为丰富的历史信息以及了解相关研究进展提供了路径。
这种由一线和一流学者进行的知识普及性工作也值得其他学科借鉴,一方面使读者能够理解相关学科的专业性,包括其学科特点、理论、方法;另一方面也使专业性学科的一些知识能够成为公众常识,从而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养。而不断进行这类尝试与实践,也能为知识传播与传承找到更为合适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冯闻文)
来源: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