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们在网上聊天的时候已经不好好说话了:
本来只作为标点符号而依附于文字的句号和问号,被我们拎出来单独成句。
图 | 作者和闺蜜的聊天记录
本来只作为连接号出现的波纹号“~” [9]被我们用来放在句尾。
图 | 作者的聊天记录
好好的一个“行”字,非要把它拉长了写成“彳亍”。
图 | 作者的聊天记录
这一切,究竟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误)?欢迎阅读今天的文章……
都是因为想省事早在1962年,法国语言学家安德烈·马丁内(André Martinet)就提出了言语交际中存在一种“经济原则”:在交际中,人们总希望以最少的投入,去获取最佳的交际效果[4]。1967年,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H.P. Grice)又在他的演讲中扩充了这一原则,也就成为了语用学中著名的“合作原则”:恰当、真实、相关、清晰[2]。
而当我们步入信息时代,整个社会都在高速运转。在这种情况下,时间就是一切,于是我们的交流就变得十分注重效率。只要不妨碍沟通,我们在键盘上的操作就可以尽可能地简化,这就是为什么连标点符号都被我们赋予了特定内涵的原因[5]。
“网络聊天”这个词从命名上看就能体现出它的最大特征——一种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语言状态[5]。正常成人说话的速度大约为每分钟210字左右[7],而普通人的打字速度只有每分钟50-80字 [8]。在网上聊天时,我们追求的是同现实中说话一样顺畅的交流,可我们的每句话都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用手敲出来。要想传递同样多的信息,除了提高打字速度之外,我们就只好让尽可能少的字符(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表示尽可能多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