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一回,在甄士隐作的“好了歌注”里,有这么一句: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而对于这句话,脂砚斋在此的批语是“柳湘莲一干人”。他的意思就是说,柳湘莲最后的结局其实是上梁山落草为寇了,做了强盗。
这个结局,很多红学家信以为然。在87版《红楼梦》中也采用了这一说法。柳湘莲在尤三姐自刎后虽然断发出家了,但后来又做了强盗。
宝玉送探春出嫁,回来的路上遇上战乱、流寇,是柳湘莲带人救了他,捡回来一条命。而之后柳湘莲又带着人走了,再与他无任何瓜葛。
这样的安排,似乎合情合理。因为柳湘莲本来就是一个有侠肝义胆的男人,在前八十回,当薛蟠从江南贩货回来,路上遇到劫匪,就是柳湘莲行侠仗义,救了薛蟠,后来才有了给他说亲的事。所以柳湘莲最后落草为寇,符合他的性格。
而且有人分析,有可能在搭救薛蟠的时候柳湘莲就已经落草为寇了,否则在荒郊野岭,他怎么会恰好出现,恰好救了薛蟠呢?
可能柳湘莲跟打劫薛蟠的那伙强盗就是一伙的,只不过他认出了薛蟠,出于旧相识的义气,不想继续害他,就扮作侠客,救他一命,以后称兄道弟。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只是揣测,没有确凿的证据。而书中明明白白写了柳湘莲最后的结局是出家去了,后来为什么要去做强盗呢?
对此,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指出,柳湘莲最后的结局出家做道士更为合适,更能打动读者。之所以会出现做强盗的说法,是因为柳湘莲这个人物是作者在后来的版本中添加进去的。
尤三姐、柳湘莲这些人,原本是曹雪芹另外一本书《风月宝鉴》里的,后来曹雪芹才把他们的故事一起编入了《红楼梦》。
在《风月宝鉴》里,柳湘莲的结局就是做强盗。而且曹雪芹把他编入《红楼梦》后,起初也是设定他做强盗。
脂砚斋在第一回评论的时候,是按《红楼梦》没改好的完整回版本来批阅的,所以他才会在“保不定日后作强梁”后面,批上柳湘莲。
那么,为什么曹雪芹要把柳湘莲最后的结局从做强盗,改为出家呢?因为爱情。
作为一部“大旨谈情”的书,《红楼梦》里每一段爱情故事都有很强的感染力,无论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还是贾蔷与龄官,司棋与潘又安,张金哥和守备之子……
所以,尤三姐和柳湘莲的故事也不能落入俗套,柳湘莲最后的结局“因情而遁入空门”,比“因义而落草为寇”,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在尤三姐自刎后,她与柳湘莲的爱情被披上了一层浪漫的神话外衣。
尤三姐死后,“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而柳湘莲抚尸大哭,“我并不知是这等刚烈贤妻,可敬,可敬。”
后来,尤三姐入殓了,他大哭一场,出门而去。到了外面,有小厮找他,他却神情恍惚了,以为小厮是来找他去拜堂成亲。
在张灯结彩的新房里,柳湘莲忽听环佩叮当,尤三姐从外而入,一手捧着鸳鸯剑,一手捧着一卷册子,向他泣道:
“妾痴情待君五年矣.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报此痴情.妾今奉警幻之命,前往太虚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干情鬼.妾不忍一别,故来一会,从此再不能相见矣."
说着便走,湘莲不舍,忙欲上来拉住问时,那尤三姐便说:
“来自情天,去由情地.前生误被情惑,今既耻情而觉,与君两无干涉。”
说完,一阵香风,无踪无影去了。
而等柳湘莲从似梦非梦的状态中醒来,睁眼看竟是一座破庙,旁边坐着一个跛腿道士在捉虱子。柳湘莲问他这是哪里,道士笑说不知道。
柳湘莲听了,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掣出鸳鸯剑里的雄剑,将头上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那里去了。
《红楼梦》柳湘莲的故事行文至此,已经是很有艺术感染力的结局了。因为在本书一开始就制造出了关于通灵宝玉和绛珠仙草的神话。书中所有主要人物,都会入“太虚幻境”,在警幻仙姑那里了结自己的“风月情债”。
所以无论书中那些与世俗格格不入的神仙人物,故事情节发展到神话上去了,就意味着终结了,此生已了。
而柳湘莲最后跟着道人飘飘而去,就已经是他最美好的结局了。如果后文又写他行侠仗义,落草为寇,那就变得俗气了。
作者设计柳湘莲最后“为情遁入空门”,是为了突显他跟尤三姐未能终成眷属的遗憾,丰富他的性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情有义的翩翩男儿。
他跟尤三姐的爱情悲剧,至此能够深深地刻印在读者心里,如果再多费笔墨,只会削弱这种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