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柯彤 (山东大学)
10月31日,郑州一名“00后”小学女老师疑似跳楼自*的帖子引起网络关注。女老师在遗书中称,面对学生很想教书育人,但学校的工作、活动、领导的检查,让她像进了“牢笼”,“每天提着最后一口气在工作”。死者家属告诉新黄河记者,事发后,校方领导拒不认责,甚至拒绝家属进入校园,查看监控。11月1日,记者了解到,管城区教体局已介入处理此事。(11月1日 澎湃新闻)
今年8月,这位“00后”女生考入该小学任教并担任班主任,开启期待已久的教师生涯。但入职两个月以来,她的“非教学工作”要远远多于课堂教学,繁重的课外工作负担和所谓的“锻炼批评”让她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甚至只有去上课的时候才能稍微喘口气……
活泼开朗的她在反复的痛苦和煎熬中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在短短几行字的遗书里写道:“我从来没想过,作为一个小学老师会这么难”“什么时候老师才能只做教书育人的工作?不幸福的老师怎么能教出来积极乐观的孩子呢?” 最终,该女生放弃了曾经苦苦追求的梦想,告别了“最爱的工作”,选择用最惨烈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
此条新闻令人痛惜的同时掀起了全社会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然而更加讽刺的是,有多位疑似老师的网友在社交平台表示,校领导听闻此消息立刻开展了全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各项培训和考试,要求所有教师放下手头的“教学工作”前往参加;更有学校将心理培训安排在周末,不允许教师请假并且还要将听课笔记拍照上传到微信群。
本是为减轻老师们的心理负担,但不仅把时间安排在周末,还要求完成培训笔记和课程考核,这样的安排,到底是在减负还是增负呢?数不胜数的会议报告、宣传培训使大部分教师都感到身心俱疲,当他们难以逃脱额外工作的魔爪时,又怎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教出健康快乐的学生呢?
一位年轻的女教师用最惨烈的形式,呼喊出了如今教师群体不堪的沉重负担:无数次信息摸底排查、填写表格,长期助学类App注册、作业提醒,构建家校微信群,时刻关注并回复群内信息,学校公众号运营管理……各种课外工作的负担让教师们成为了“全能选手”,往往是上完一天的课连水都没喝一口,就先忙那份改了十几遍领导都不满意的宣传稿,再拖着疲惫的身体去批改作业和准备教案,若正好遇上“三天一小会,五天一大会”的那段“重要日子”,熬夜到凌晨更是家常便饭。
有人美其名曰“这些课外工作是在帮助青年教师适应工作环境,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诚然,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任务是合理且必要的,适当地给他们“压担子”也的确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但这些流程繁琐的活动、检查和五花八门的培训、宣传与教育教学的“担子”究竟是否相关?如果相关,其关联性在哪?又对学生生命成长价值几何?如果不相关,那这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是否可以减一减,给老师一张真正安静的讲台,还他们一个不受打扰的教育生态呢?
早在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要求必须牢固树立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的理念,切实减少对中小学校和教师不必要的干扰;教育部在有关教师工作的通知中也多次提到:“要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统筹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全面减轻教师负担,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真正幸福的老师才能教出积极乐观的孩子,这也正是教育部三令五申地强调给教师减负的重要原因。然而在广泛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和课外负担的今天,仍然出现了这样的悲剧,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并不断构建更加完善的教师减负监督体系。
教育兴则国家兴,只有留给教师们更多的教学空间,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才能将心力聚焦于学生成长和教学工作中,培养出祖国最美丽的花朵,希望此次事故能推动更加完善的政策落实和减负监督体系,还教师们一张真正安静的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