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讲了什么故事,1917电影反映的是什么时候故事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7-05 10:18:37

作者:张义文

《1917》是英国导演萨姆•门德斯的新作。作为典型的跨类型创作者,门德斯曾执导过《美国丽人》《毁灭之路》《007:大破天幕*机》等不同类型的作品,《1917》是其第二次执导的战争片。该片讲述了“一战”期间,两个士兵接到向前线送达“止战”的命令后,不惜一切穿越战场,在同伴牺牲的情况下,另一位士兵最终完成任务,阻止了一场大规模行动,也拯救了数千人性命的故事。相对于其他类型片而言,战争片往往因战争场面的千变万化而较难把握,这也恰恰可以反映出导演对拍摄现场的掌控能力,《1917》不仅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战争片,而且选取了难度非常之大的长镜头进行拍摄,让观众体验到“一镜到底”的视觉盛宴,尽显导演门德斯的高超才能。

1917讲了什么故事,1917电影反映的是什么时候故事(1)

《1917》海报

长镜头美学:“一镜到底”的真实与虚构

毋庸置疑,“一镜到底”已经成为《1917》的最大噱头,虽然存在若干处(据称有22处)剪辑点,但由于数字特效的处理使其并不明显,基本保证了长镜头的美学形态。在电影中,长镜头因其不间断地拍摄行为往往用于再现真实或还原现场,保护了被摄对象的时空完整性,体现出一种疏离、客观的影像态度。《1917》表现战争场面时,充分发挥了长镜头的特点,以固定、摇拍等形式力求为观众呈现真实的战场,从一具具尸体到满目疮痍的建筑物,从遍地使用、损毁的武器装备到看不到尽头的战壕,一幕幕的破败场景呈现在观众面前,疏离、客观的影像也不禁引发观众对战争的思考及控诉。

如果说固定、摇拍力图还原的是现场真实的话,跟拍则努力构建观众对人物的认同,形成高度的心理真实(真实感)。跟拍分为前跟拍和后跟拍,前跟拍呈现为被摄对象逼近摄影机,往往给观众以压迫之感;后跟拍则是摄影机紧随被摄对象,往往给观众以被跟踪的不安之感,两种方式在《1917》中均有存在。如开篇便以前跟拍的形式拍摄两名士兵前去领任务,两人面对镜头走在战壕中,“步步紧逼”,似乎在告诉观众他们要做一件极其危险的事;又如两人在赶往目的地的摸索前进中,摄影机会不时利用地形调转角度,紧跟士兵的后背及后脑勺拍摄,给观众一种人物被窥视、跟踪的感觉,仿佛敌人正在暗处瞄准……前后跟拍的形式造成了观众的情绪变化,从疏离、客观的影像态度中也逐渐感同身受,现场真实与心理真实带来的双重效应无疑增加了观众对战争残酷性的感受。

1917讲了什么故事,1917电影反映的是什么时候故事(2)

《1917》剧照

但恰如硬币的正反面,数字特效帮助“一镜到底”完成“炫技”,为观众带来“真实”的同时,剪接点的存在也让观众反复意识到电影艺术的虚构性。一般而言,长镜头恪守镜头时间与现实时间的统一,片长也就等于现实的时长,但《1917》中的故事显然不是2个小时可以完成的,为了符合放映要求,影片的现实时间和故事时间(镜头时间)被压缩,结果导致时空的完整性被打破。影片中,以士兵斯科菲尔德过断桥时与楼内敌人展开枪战的场景为例,斯科菲尔德突击到楼内击毙了敌军,同时自己也中枪翻下楼梯并导致昏迷,影像经过短暂的黑幕后射进摇曳的火光,斯科菲尔德醒来并慢慢走到外面的场地。这一场景中,短暂的黑幕意在表现漫长时间的逝去,打破了时间的连续性;而斯科菲尔德走出时,由二楼直接转到外面的场地,又打破了空间的完整性。数字特效的“造假”,瓦解了长镜头积累的真实感,观众的兴趣点开始转向对电影艺术性的玩味,只能经由此后长镜头的再次固定、摇拍、前后跟拍等方式重新寻求真实体验。

“反战”情结:自我牺牲的人性之光

抛却“一镜到底”的形式噱头,《1917》的故事内核实际讲述的是2个人如何经历各种危险拯救数千人生命的故事,这一模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拯救大兵瑞恩》中8个人拯救瑞恩的故事。同时,两个故事模式共同指向伦理学的经典难题——电车难题,《1917》选择牺牲少数拯救多数,《拯救大兵瑞恩》则与之相反。个体的生命与集体的生命有轻重之别吗?如果以此为角度,显然《1917》认为集体的生命高于个体,《拯救大兵瑞恩》则是个体高于集体。但事实并非如此,生命是平等的,选择自我牺牲指向的是更伟大的理想,这种理想在《1917》中表现为崇高的“反战”情结。

1917讲了什么故事,1917电影反映的是什么时候故事(3)

《1917》剧照

影片开篇,士兵布莱克因其兄在德文郡前线作战而接到前往送达“放弃进攻”的命令,因为一旦进攻会正中德军圈套,一同前往的还有被其选择的战友斯科菲尔德。这样的开篇设置尤为重要,首先“止战”的命令本身富有人道主义意味,以西方宗教视野看,二人携此命令前往正像拯救世人的传教士,带有救赎色彩;其次,如果布莱克被选择是因为其兄在前线的话,斯科菲尔德的被选择则充满了随机性,这种随机性也就涤除了嫁接在命令之上的血缘性,使命令的传达更为纯粹,而当布莱克中途身死,斯科菲尔德选择继续前往则更坚定了自我牺牲的精神,“止战”成为人物的信仰;再次,虽然布莱克牺牲,但斯科菲尔德最终见到其兄长,并将遗物交于他,恰恰避免了《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人道灾难,即这家人中还活着一位哥哥。除此之外,在结尾的命令送达时,正要指挥进攻的麦肯齐上校万分纠结中选择停止进攻,既是出于故事中对军人服从天职的理念的执行,更是导演赋予战争“箭已上弦,亦可不发”的期盼,因为枪口下都是无辜的生命。因此,无论是影片肌理中深藏的动机、背景,还是故事剧本的最终演绎,都共同指向“反战”的情结。

1917讲了什么故事,1917电影反映的是什么时候故事(4)

《1917》剧照

相对于《血战钢锯岭》《中途岛海战》等战争片,门德斯的《1917》以“一镜到底”的影像赚足了观众的“眼球”,但伟大的电影从来不仅仅是“炫技”的,相反,技术背后承载的是对人性的思考、对命运的关切,也正如《1917》对战争的强烈反对、抗议和控诉。(张义文)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