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我们常常在“小是小非”上,接受来自爸妈的“爱的教育”:不要湿着手去捏洗衣粉,会“烧手”;不要玩气球的时候吃橘子,会爆炸。
当你笨手笨脚做错事的时候,一句“这点儿常识都不知道”在所难免。不过,我们也真的会折服于“爸妈的智慧”,因为他们确实是对的。然而,当我们再试图刨根问底,想问问这些所谓“常识”究竟是什么原理时,大概率又只能得到一句“哪儿那么多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探索一下这些“常识”的终极原理。
01
小时候,当我们初次面对一碗烫嘴的热粥,妈妈往往会告诉我们一种“生活常识”:从边上喝起,边上不烫。
这种“中间会烫、边缘不烫”的认知,就这样深深烙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甚至变成了一种喝粥时的“肌肉记忆”。
这其实涉及了“传热”的知识,传热包括三种方式:对流、接触和热辐射。我们碗里的粥,一般都比较粘稠,流动性比较差,所以可以忽略对流传热。而粥表面那层美味的“皮”,又让我们可以略掉蒸发的影响,至于热辐射,那更是粥尚未具备的技能。所以只剩下接触传热,可以用来解释这个谜题了。
不管哪一粒米,最终都是向空气传热的,而边缘的粥有幸可以直接和碗壁接触,碗更凉,温差更大,粥“散热”的效率就更高。
而中心的粥,只会把热传给碗里同样“水深火热”的其他米粒,“粥粥相传”温差小,效率明显低一些。
下次有机会教育小朋友喝粥要从边缘喝起的时候,你可以期待着他问“为什么”了。
02
除了吃饭穿衣,就连玩上,爸妈也经常会传授给我们一些“常识”“窍门”,比如放风筝这件事。
小时候我们放风筝时,每当风筝摇摇欲坠要掉下来的时候,有“经验”的大人就会告诉我们:“收一收线,再放就能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