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是一面旗帜,优秀党员是一个标杆,模范的事迹具有很强的先进性、代表性、时代性和典型性。为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励广大干警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取得实效,院教整办收集整理了陈志秀等全省法院获得省部级表彰奖励的先进代表典型事迹,华玉玲等院机关获得最高法院和省级表彰奖励的先进代表典型事迹,供大家学习参考。
弋肖锋,男,藏族,青海玉树人,1967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1985年7月参加法院工作,生前为玉树市人民法院副院长、玉树下拉秀镇苏鲁村第一*。2020年11月28日,弋肖锋同志因过度劳累突然昏厥,肝癌病情急剧恶化,抢救无效逝世,年仅53岁。多年来,他以对人民司法事业极端负责的态度,牢牢把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聚焦审判,扎根基层,每一次落槌都是他对公平正义的孜孜追求。2015年担任苏鲁村驻村第一*后,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生命“倒计时”的方式,向死而生,扛起脱贫攻坚的重任。先后荣获玉树“4.14”地震抗震救灾先进个人、青海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青海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称号。
用责任与担当书写生命的倒计时
见到弋肖锋*,是在下拉秀镇驻玉树市政府的办公点。这里前来办理各类事项的群众络绎不绝,一派繁忙景象。
眼前的弋肖锋*,脸颊凹陷,颧骨突出,面色黑黄,形销骨立。这位近一米八个头的“脱贫战士”,目前的体重不足120斤。
突地,内心最脆弱的部分被触痛了一下,鼻翼一股酸楚袭来。
难以想象,这位肝癌晚期的重症患者,在脱贫一线整整奋战了1800多个日日夜夜,至今坚守。
寻得一处僻静之地,我们开始了此次的访谈。令人意外又欣喜的是,肖锋*性格乐观爽朗,言谈幽默风趣,很快改写采访现场的心理氛围,整体色调变得轻松明快起来。他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自中央民族学院法律系毕业,是令人“高看一眼”的科班生。从事基层法律工作的35年职业生涯里,曾在下拉秀乡政府、玉树县司法局、玉树市法院担任助审员、审判员、庭长、副院长等职。回望来时路,严谨、细致、认真、负责,这些词语串成脚印两行。公道、正派、胸中有民、心中有爱,这些特质成为写在他身上的生命符号。35年来,他苦过痛过,累过烦过。但留在记忆中更多的,是满满的自豪感。“没有虚度,不枉此生”。也因此,面对生死难关,他是如此坦荡淡然。
2015年,他被组织选做驻村第一*,先是被派到了玉树市小苏莽乡让多村,一年后调整至海拔更高、条件更艰苦、交通更不便、信息更闭塞的下拉秀镇苏鲁村。下拉秀镇在青南地区属地域面积最大的牧业镇,辖九村一社区,在州内,其人口基数也属最大,开展各项工作难度相应地增大。而苏鲁村,又是个人口大村,人员居住相当分散,户与户之间的距离动辄几十公里。该村毗邻玉树州囊谦县和杂多县,属虫草主产区,距州府150公里,距镇政府约70公里。特殊的生存环境和地理环境导致90%以上的村民系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保守落后,传统小牧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相距甚远。在这样一个地方,深入开展“精准脱贫”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话说“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面对这块陌生的领域和难啃的硬骨头,肖锋*这个“门外汉”静下心来从容应对。先从深入研究“精准”二字做起,从要义到内涵,从政策到步骤,反反复复琢磨了个透。
待胸有成竹,肖锋*走进人群,组织召开村民大会,从饮水安全到农村危房改造、从异地搬迁到生态环境、从产业培育到劳动技能培训、从教育支持到卫生扶贫、从社会救助到小额贷款,他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一遍又一遍告诉群众,这一次的扶贫工作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告诉他们“精准”二字意味着,从扶贫的对象、目标、内容、方法和保障方面,再也不是过去“撒胡椒面”式治标不治本的老路子了!渐渐地,村民来了兴致。时不时有人跑来问长问短:“*,我家能否有一个生态管护员的指标?我家能享受到哪些国家的惠民政策?我去看病能报销多少医药费?”
每逢这样的场景,肖锋*就用最亲和的态度,最亲切的话语一一解答老百姓心中的疑问。时间久了,他就成了村民的主心骨,成了孩子们口中的“阿禾肖锋”(肖锋叔叔)、“阿永肖锋”(肖锋舅舅),每逢看到他的车子,村民们总会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叽叽喳喳。而他们的阿禾,也将村民当做了自己的亲戚,每次回村,后备箱里装满各种水果和零食,那是他带给孩子们的“礼物”,分发这些“礼物”的时候,亦是他和孩子们最为快乐的时光。
心与心贴近了,许多工作就好开展了。肖锋*开始带领村干部和驻村队员走村入户,询民情、访民意,问民需。全村230户建档立卡户,他挨家挨户走访不止十几次。两年下来,对每家每户人口组成、致贫原因、整村面貌等情况了如指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症下药,治标治本。此时的肖锋*,已经在实践的摸索中练就成为一名脱贫攻坚的行家里手。他深知思想不解放,文化程度跟不上,“与全国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的步伐就会滞后,村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就会大打折扣。“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牧区的孩子们只有通过读书走出大山,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祖辈的命运。这个思路在肖锋*的脑海里异常清晰,将其放在扶贫工作的首要位置。百余次地走村入户,百余次地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家长们被他说动了,将草场上放牛的孩子,上山挖虫草的孩子纷纷送进了学堂。自此之后,苏鲁村的控辍保学率一直保持在100%。
孩子们的事情解决了,肖锋*的目光又落到牛羊的身上,那是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和“命根子”。在先前的走访中得知,村民们普遍没有为牲畜购买保险的想法,风险意识极为淡漠。肖锋*看出这个短板和隐患,再次召集村民大会,大力宣传讲解这项惠民政策。那是2018年,全体村民购买了牲畜保险。
无巧不成书,2019年年初,玉树大范围遭遇了自建政以来最大的一场雪灾。无饲草储备、无牲畜保险、无防患于未然的牧民群众遭受不少损失。而苏鲁村的村民们因着肖锋*的“先见之明”,获得高达400万元的保险赔付,将损失减到了最低点甚至零损失。打那之后,肖锋*在村民心里的形象就越发高大了,在苏鲁村极具凝聚力和感召力。村里的产业扶贫资金拨下来了,为发挥这笔资金的最大效用,肖锋*再次组织召开村民大会,经大家伙儿研究讨论,决定因村制宜,一部分资金用于项目投资,一部分以合作社的形式购买牲畜,再签订分包协议散养至贫困户,所产生的效益全部归散养户所有,这既能充分调动贫困户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积极性,又能立竿见影让老百姓看到一条实实在在的脱贫路子。
村子里还有27户牧民散居大山深处,没路没电没信号。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要靠人背马驮;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联系只能跑到山顶处用一部信号微弱的对讲机;有的牧户甚至仍在使用酥油灯照明。脱贫路上绝不能让一个人掉队,这27户散居牧民成为肖锋*心头一颗朱砂痣。一个一个难题,一样一样解决。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一趟一趟跑市发改、交通、住建等部门反映情况争取资金。村子里终于多了两条22公里的通户公路,镇政府到苏鲁村的主干道亦得以修葺完善,车子可以径直开到牧户的家门口。看到这27户村民喜笑颜开,肖锋*的心里也比吃了蜜还甜。在他不懈的努力之下,村子里家家户户实现了太阳能供电,还修建了四处信号基站,让村民们跟上现代生活步伐不再仅仅是个梦想。村民们的生活一天一天有了改变,一切向好。2017年,苏鲁村还被评为“优秀村委会”。
而此时,肖锋*的身体却亮起红灯发出预警。那是2018年虫草季,连续两个月巡山、蹲点,劝返越界采挖群众,全力保障产区稳定的关键时期,肖锋*突然感到体力不支、呼吸不畅行路困难,后经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临床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晚期,肝脏多处恶性肿瘤。如晴天霹雳一般!事业未竟,妻女无依。看着一旁痛哭流涕的妻子和妹妹,他也一时如雷轰顶。但骨子里的顽强让他很快镇定下来,反而安慰起家人:只要是个人都会生病,遇到了就积极治疗,坦然面对。
打那天起,他开始了跟病魔的较量。每日往体内输送三袋血浆,一天三顿服用保肝的、保胃的、止痛的十几种药片。经过短短二十几天的治疗,肖锋*就已坐立不安执意返玉。妻子劝不住,让同在下拉秀镇高强村担任第一*的桑结加劝一劝,但他心意已决:“我就是死,也要死在玉树!”
包里装满药物,车里带上氧气,再带上妻子为他打包备好的干粮,他再次出现在苏鲁村村民眼前。村民们心疼得抹泪,他却笑着安慰:治疗效果很好,我现在身体很好。时值脱贫攻坚的冲刺期,第三方评估、省级验收、国家级验收,几项大考摆在面前,这也是肖锋*不得不返回的原因所在。连续几趟奔波下来,他还是不得不屈服于病魔,再也不敢在海拔4600米的村党员活动室住了,无论再晚都要返回州府,来回五百公里的路程,无形中加重对身体的负累和损伤。他的院长看不下去了,说不行那就换个人替你干吧,也的确这样做了。无耐新上任的同志对苏鲁村的情况一无所知,许多工作开始滞后。肖锋*心急如焚,再次向组织请缨:还是让我去吧!这一去,又是两年!
两年里,他的工作量有增无减,登记造册、查漏补缺、调整低保属性、核对人员信息,精准脱贫的工作一样都不能少,同时还承担虫草季巡山维稳、控辍保学等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许多时候,他和下拉秀镇其他八名第一*一道并肩作战,巡山的时候时常披星戴月饥肠辘辘,“肝病忌累”,这个医嘱早已被他抛至九霄云外。与他休戚与共的当卡村第一*李存青说:工作30多年来,从来没有像这几年这样累过,我们这些健康的人都时常感觉身体处于透支状态,时常累得饭都吃不动倒头就睡,何况是一个身患重疾的病人!跟他共事了五年的让丁,是苏鲁村的驻村干部,因为工作疏漏没少挨*的痛批。但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结下了同甘共苦、情比金坚的深厚情谊。自打*生病后,他寸步不离跟在身后,提心吊胆时刻注意*的身体。让丁时常看到*用硬物顶着肝区坚持工作,只有帮忙按一按希望能够减轻疼痛。他也不时看到*超剂量服用止痛药片,导致记忆力越来越差。最让他担心的事情终是发生了!那是今年的虫草季,连续徒步巡山行走了几公里后,*猛然一阵狂咳,让丁分明看到痰里带血。让丁被吓坏了,一时六神无主,带着哭腔说:*,咱立刻回家好不好?而他的*在稍作休息后说的第一句话是:痰里带血的事情不要告诉任何人,我没事。让丁跟在身后偷偷抹眼泪,他心想:*啊您这是何苦来着!是啊,何苦来着!肖锋*这样的身体状况,就算退下火线,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能说得过去,何苦来哉!但是,这是一种屹立不倒的精神不是么!正是因为有了他,下拉秀镇的八位第一*有了标杆、有了支柱,有了参照和对比的榜样,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气不是么!
他只是全省8000多名第一*中极为普通的一员,他没有豪言壮语的承诺,他所做的工作也并没有多么惊世骇俗。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却能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冲击,让人不得不思考一个永恒的命题: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州委*吴德军听说了他的病情,带着组织部的干部们到家中来看望,叮嘱他工作上和治疗上有任何困难记得跟组织反映。他没有反映,他都是自己扛。而*前来看望过他这件事,他却牢牢记在了心里。他说那是组织对他的关爱与牵念,那也是支撑他走下去的动力所在。简单至此,质朴至此!相互的守望如此,彼此的懂得如此!
他在日记中写下:我已经53岁了,笑笑地过好每一天。许多事情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一切顺其自然。不骄不躁,淡淡地来淡淡地去,学着给自己八颗牙的微笑,揽一天灿烂的云朵,给世界一个最美的拥抱……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这个当口,他在称多县扎朵镇东方红村担任第一*的哥哥因胃出血,永远地倒在了扶贫一线。又一次打击之下,他仍然选择接续哥哥的遗志,继续前行。这不是活生生“打仗父子兵、上阵亲兄弟”的现实版本么!“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完全可以用“可歌可泣”来形容。而肖锋*和所有的第一*、驻村干部,又是一个个“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誓不还”的钢铁战士,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精准脱贫”的宏大伟业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2019年,苏鲁村实现全面脱贫,家人劝说肖锋*可以出去走一走喘口气了,但他不为所动。他担心村子里的控辍保学工作会逆向反弹,他放心不下有十个孩子的永忠一家,他还谋划着后期乡村振兴的夙愿,他说只要他还能动,定不能少了他。但有一个属于他个人的小心愿,他还是想去实现的:我在内蒙有60几个中央民院的老同学,他们喊我好几回了,同学聚会这件事情我会考虑。我在心里说道:那就去呀*,不要给自己和他人留下遗憾!我想他是明白的。这样的时候,有的人可能会自暴自弃一蹶不振,有的人可能会游山玩水尽情享乐。可他以担当为墨,以责任为纸,书写下一曲波澜不惊又扣人心弦的人生乐章。生命的长短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奉献计算。苏鲁村的每一条山路上留下了他的脚步,每一户牧人家里留下了他的身影,每一份脱贫档案里留下了他的手印,每一个脱贫的思路里凝聚着他对人民群众的无限热爱和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人民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
(原载《三江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