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边吵得不可开交,吵得点,大概就在这个真实故事改编上。
《八佰》其实是教科书上简单带过的一件事。
1937年,淞沪会战,日军攻打上海,国军撤退,独留第88师262旅524团四百士兵于四行仓库奋战,其团团副谢晋元,为稳住人心,一直对外称有八百人,这是“八百壮士”的由来,也是电影《八佰》名字的来源。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是抗战时期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日军死伤约4万余人,中国军队死伤约30万人。结果是日本获胜,上海沦陷。
这是一场败仗。
或许就因为这是一场输的惨烈,输的难看的败仗,有些军人被贴上逃兵的标签,让他看起来好像不配被搬上大荧幕,做一场值得歌颂的战役。
但这场损失惨重的战役,自卢沟桥事变后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三十万军人的生命并没有换回胜利,却打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是否想起了电影里,日军说要三小时拿下四行仓库的场景?
这是当时全面历史背景的一个缩影,日军没有三小时拿下仓库,日本没能三月灭亡中国。
而电影里一个个人跳下去做炸弹的场景,单说四行仓库这段历史中并不存在这段,但这不应该成为它被差评diss的点。
因为通过这个小场景,它表现的淞沪会战中,就是靠着军人们以身体为墙为矛,破了日军的三月誓言,一寸山河一寸血,唤醒中华民族奋起反抗的骨血,此战后全国倾力出兵,凝聚全中国工农兵各个阶层的抗日热血,最后将犯我中华的倭寇赶出中国。
八佰壮士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精神,他是一个缩影。
当今,我们知道这只是一场“政治秀”,是蒋介石下令死守四行仓库,其目的就是为了在西方列强面前夺得支持,顺便能更好的让主力军撤退。
但在那个年代,这死守仓库四百名军兵,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在夹缝里求生。他们不知何为作秀,他们想的,是保家卫国。
“八百壮士”在淞沪会战的最后振奋了人心。
如果当今用这种高高在上的心思去揣测当年的军人们是否“贪生怕死”,简直可恨可笑。
电影仅仅是用此作为“载体”以更煽情,更容易让人动容的方式来展现这种精神。电影确实会有夸大其词的地方,这不失为一种艺术手段,残酷的对比更使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