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前几年,她在美国时,有一天过马路差点被车撞飞,她冲过去对着司机一顿狂骂。这是她人生第一次当面骂人,感觉非常“兴奋”。
其实像俞飞鸿这样不敢说不的人,在我们生活中往往比比皆是。
他们怕起冲突,怕别人生气,怕表达出真实的自己会让别人不喜欢,所以他们说话做事往往很微小谨慎,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喜欢认可。
讨好型人格的人,大多有一部心酸的童年史你也许会发现,讨好型人格的人,都是从讨好父母开始的。
我们来到世界上,第一个要满足的对象都是父母。
很多人在孩童时期都经受过父母严苛的管束,觉得自己做什么都很难让父母满意。
为了得到父母的赞赏和肯定,幼小的孩子拼命努力,只希望父母能成为父母口中懂事的孩子,让父母开心。
姜文曾说过自己类似的经历:
当年他考上中戏,兴冲冲地把通知书拿给母亲看,她看了一下就扔一边了,说还有一盆衣服没洗。并没有表现出异样,更别说认可他。
姜文说自己不知道怎样能让母亲为他做的事高兴。
我想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为了不让父母“生气”“难过”“失望”,我们只能不断观察父母的情绪,用父母的满意度衡量自己的价值。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懂事是很深的绝望,它真的不是一个好东西。它让你对这个世界从骨子里充满了恐惧和讨好的情绪。”
所以家庭的教养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形成。
别让你的孩子,用一生治愈童年这世上,再也没有比欺负一个孩子更容易的事了。
在原生家庭里,父母的情绪不稳定,或者一味否定孩子的决定,就会造成孩子的过度讨好。长大后,他们就会成为成人社会中的“感情乞讨者”。
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
- 请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孩子能够观察家长的行为和情绪,并且学会这种行为方式。
尤其是一些情绪不太稳定容易生气大吼大叫的家长,会让孩子变得非常敏感。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见这样的孩子:
妈妈生气——孩子赶紧道歉:妈妈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惹妈妈生气了;
妈妈沉默——孩子战战兢兢地不敢玩也不敢动;
英国心理学家雅基·马森把这称为“可爱的诅咒”,她在《可爱的诅咒》一书中写到:
这群“可爱的人”生来像被女巫下了诅咒一般,他们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只能压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