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杂文学会骨干作家走近红旗渠”
采风活动作品选登之(48)
让我记住你的样子
——致敬修凿红旗渠的乡村农民
马万里
你们修渠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我真遗憾,自己来得太迟,不然我也会是你们中的一员。你们不知道,我怀着一种怎样急迫的心情来朝圣一条大渠。
当迈进红旗渠廉政教育学院时,我的内心是无比激动与喜悦的。我多喜欢走东门,喜欢你背后的青山隐隐,喜欢学院前边那朵半隐半开的红莲。
学院的老师告诉我,红莲下面的水,就是引自红旗渠一干渠的水,这让我立马感觉到一种亲切。我弯下腰,去撩拨那份灵动、那份鲜活。掬一捧甘甜入口,我的心里也就流淌进一条渠。
那个夜晚,我注定是失眠的,住在这栋坐西朝东三楼的第一间房子里,我总有一种恍惚感。这朱红色的门,一进屋的摆设,以及铺床的位置,还有书桌以及墙上挂的书画,会客的沙发,与我在鲁迅文学院进修时的房间极为相似。我知道,几百里奔赴林州,我不是来睡觉的,我是来学习、体验、感受一种精神的。于是,彻夜去读房间里一本叫《红旗渠》的书,并规规矩矩地抄写在了本子上。
那时的林州叫林县,地处河南北部,太行山东麓,豫晋冀三省交界处。林县山高、石多,外面的水无法流进来,缺水成了祖祖辈辈的梦魇。县志记载,500年间,此处发生过100多年次旱灾,其中30年次写着“绝收”。客人来了,喝掉一碗水,这家人吃饭就只能吃*。1959年,一场严重旱灾再次“席卷”林县,不仅河道断流,水库也见了底。为彻底解决吃水问题,林县县委派出调查组,兵分三路寻找水源。时任县委*杨贵沿着陡峭的山崖攀援而上,当他听到峡谷中传来的隆隆水声时,高兴坏了。经过一番调研,林县县委将目标锁定在山西平顺县境内的浊漳河,并谋划从平顺开凿太行山,“斩断”浊漳河,一路引水至林县。
天刚蒙蒙亮,我漫步在求是广场,昨天傍晚的那朵红莲竟然全部打开了。她那么明艳、灿烂、慈祥、安然,给予了我无限安慰与力量。
大自然给了林县人民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生存条件,它不可改变。但可以改变的是人的思想、人的行动。林县得益于有一个好的县委*杨贵,1960年带领全县人民开始动工修红旗渠,把漳河拦腰阻断,逼水上山。劈开了大山,凿通了隧洞,架起了几十座桥梁,修了一条宽8米、高4米3,长140华里的总干渠,把山西的漳河水引到了林县各地。那个年代条件差,没有水平仪,他们用水盆代替;没有炸药,他们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机械化,也没有钢筋水泥,他们用石头来代替;没有运输工具,他们用自己的身体扛;就连刚放学的娃娃放学回家,也要扛一块石头送到工地。有时候,干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去干同一件事,去修一条渠。红旗渠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的面貌,把过去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旧林县变成了渠道绕山头、清水到处流,旱涝都不怕、年年保丰收的新林县。
魏德忠 摄
其实,我是很想亲自去走一走全程的红旗渠,感受一下他们当年修渠时的艰难困苦,那是一段怎样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但因为在林州采风的时间只有两天,所以我只能去参观红旗渠纪念馆,去看一看那个艰难开凿的青年洞。青年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因为它是红旗渠的咽喉,若是打不通,红旗渠水就无法流进林县各地。这个洞是由300余名青年修成的,故起名青年洞。那股蜿蜒流淌的红旗渠水,已过经年,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它浑浊、厚重、苍老而写满故事。读后,让人百感交集。
第二天的夜晚,我在学院里又观看了纪录片《红旗渠》。在林州看肯定有别于任何地方看,它具有情景交融的真实感。透过荧幕,我仿佛穿越了时光,亲眼看到了那种战天斗地的劳动场景,看到了那一荡一荡在大山间飞翔的乡村农民,他们勇武得像一只只飞翔在山涧的雄鹰;我看到了那一个个梳着长辫子的姑娘,她们被称为“铁姑娘”,一个姑娘双手拿钎,一个人同时供两个男子用锤打钎,特别机敏与活泛,她们红扑扑的脸蛋上,写满了青春的激情,那激情感染了我,让我热血沸腾。
我还看见那个行动麻利的姑娘郭秋英钻进了地道安放炸药,很快被同伴用辘轳拉上井来,然后她们躲在一旁,听到轰隆一声响,地动山摇,浓烟滚滚。她沉着冷静的样子是多么的美啊,她一一数着炮响,等全部响过之后,接着又爆破。还有在另一个爆破点,因为出现了哑炮,而炸死了一个中年汉,他媳妇就把自己13岁的儿子张买江送到了工地上。张买江接过父亲曾用过的工具继续崩石头、修渠。如今,他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他的孩子张学义也接替了他的工作,成了一名护渠人,真正做到了一家三代人的传承。我的姑父也是山里人,他在那个年代因为修一条通往山外的“叠彩洞”,在安放炸药时,没有响够炮数,前去查看,被炸死了。还有那个共产党员任羊成,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大山之间,常有危石滚落,严重阻碍了工程进度。任羊成飞身扫清障碍,他说:“下隘除险为革命,粉身碎骨也心甘。”还有那个敢于把几斤重的炸药装在一个炮眼里的农民常跟虎,他的胆量令人赞叹;还有红旗渠的总设计师吴祖太,在查看王庄隧道时被流石砸伤,不幸失足落下山坳,将自己27岁的生命永远献给了红旗渠;还有那个妇女营长李改云,为了救那个搬石头的16岁的女孩郭焕珍,用尽全力把女孩推出了险区,而自己却随着塌下的土石摔下了山崖,最终自己落了个终身残疾。
修凿红旗渠历经十年之久,有81人牺牲,他们的名字就像流星一样在这世间一闪而过,而太行山会记着他们的名字,红旗渠会记着他们的名字。如今,红旗渠水缓缓流淌在太行山腰。2021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激励着后人接续奋斗、不断前行。在红旗渠纪念馆里,我跟着王敏敏老师学唱了一首歌:“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
时光斑斓,岁月流转。一条渠写满了故事,与明月对影。让我记住你的样子,巍峨的太行,厚重的石板岩。让我记住你的样子,十年的时光,奔涌的汗水,让林县旧貌换新颜。让我记住你的样子,记住那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记住那滚滚流动的生命之水。让我记住你的样子,让你的精神贯穿我的内心。我也记住了红旗渠廉政教育学院的样子,记住了那朵红莲,她与鲁迅文学院一样都是关乎于灵魂的一所院校。记住了那个知性美丽的副院长郭青梅,记住了那个名叫王敏敏的小班主任,也记住了那朵红莲花。
(来源:安阳融媒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