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是儒学为了维护统治者统治的需要而演变出来的,董仲舒把神权君权父权和夫权贯穿在一起,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范围。
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五常就是指仁,义,礼,智,信。
他认为,君臣父子和夫妻存在着天定的和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五常之道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法则。
在中国儒家思想中。社会是个等级差序格局,三纲五常”是这个格局的行为准则《乡土中国》中提了一个概念,叫做差序格局。大概的意思是我们的社会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圈所联系交织而成的。每个人的圈都是像石头入水,泛起的波纹,产生影响。所以说,其实,中国人还是以自己为中心的。
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书本中讲了,这么一个概念,差序格局。中国和西方,它的社会结构不同的点在于团体和范围的区别。西方更偏向于有一个界限较为分明的团体组成的社会。中国更偏向于有一个个有联系的圈层,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层所组成的社会。
又读到了关于中国的社会结构的问题。所谓差序,他的意思就是有差别的次序,在古代,在孔子儒家思想里面,他指的是伦理。在西方的团体力量,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它的秩序是每个人都交出一定的权力,来维护大家的权利。而在中国其实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其实并没有做到平等,而是互相之间有差别,而且这个等级是非常森严的,例如君臣父子,夫妻等等,就例如我们平常所讲的,三纲五常这样子的伦理。
然后所谓的中国人被诟病为自私的原因是。在中国社会里,权利和义务往往不能做到统一。就像你为其他人服务,但是你并不能够得到相应的权利或者好处,所以人人都会变得更加自私,从这个圈层来看,从外及内,国家,家庭,自己。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了家庭而牺牲国家,为了自己而牺牲家庭。但是对比之下在西方的团体里面,你所做的,为能够为你自己争取到权利,所以他们就会有一些类似于革命啊,宪法等等之类的内容。
我的主要存疑的地方在于。中国人自私这个概念,虽然这个现象社会上的确是有,但是在孔子的著作里,他所说的推己及人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内容之中,的确是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是通过“克己”要求自己来要求别人,的确是以自己为中心,但是这并不能说它是自私,因为他更倡导的,是服务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