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在古代称为“春应”。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元代郭钰的《和程仲淹赞皇山居》:“年轮春应笑衰翁,花锦争妍突骑中。”它被用来形容树木或大自然的生长周期。
年轮是树木在生长过程中,随着季节的变化,在树干横截面上形成的明显环带。它记录了树木的生长历程,也反映了气候、环境的变化。在古代,人们观察到树木的年轮宽窄有规律,宽窄交替出现,就像时间的流逝一样。因此,年轮被赋予了时间的象征意义,成为古人对岁月流转的直观感受和感悟。
此外,古代还有许多与年轮相关的成语和诗句,如“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白驹过隙,光阴似箭”等,都表达了时间流逝、岁月如梭的感慨。这些成语和诗句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时间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敬畏。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