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火是什么内涵意思,梦到自己放火是什么意思

首页 > 政策法规 > 作者:YD1662023-06-16 09:33:26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岛依例放火三日。”(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放火三日/田登作郎”)

一、放火之“放”

“蜡则作罗襦”郑玄注:“《王制》曰:‘昆虫已蛰,可以火田。’今俗放火张罗,其遗教。”(《周礼·夏官·罗氏》)

“火田”的办法,在1960年代前,广安县东边华蓥山主脊一带的山民,还时不时地“烧山”。

将至吴,密勑左右,令入阊门放火以示威。(《世说新语·规箴》)

虏寻攻彭城南门,并放火,畅躬自前战,身先士卒。(《宋书·张畅传》)

密收合得七千余人,夜袭远军,远大溃,因放火烧之,死者十八九。(《晋书·载记李特李流》)

“放火”而今是个常用词,但为什么“火”是“放”,还是值得探讨的。

放:《说文·放部》:“逐也。”

“狱之放纷”杜预注:“放,纵也。”甫妄切。

“放火”,一般解释为“引火”或“施放烟火”。但从其“下级”之“焚、燔”来分析,“放火”可以解释为“点火”。因此:

放:<动>使柴、煤等燃烧。闽语。广东海康。放柴。

放火:<动>生火。晋语。陕西靖边。

<动>点灯。闽语。福建建瓯。(《汉语方言大词典》)

它跟“炳”可能很有关联。

炳:《说文·火部》:“明也。”兵永切。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长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说苑·建本》)

炳,点燃。关联的有“烽”,或作“㷭、炐”:

烽:《说文·火部》:“㷭,燧,候表也。边有惊则举火。”

“后(许)章坐走马上林下烽驰逐,免官。”颜师古注:“夜于上林苑下举火驰射也。烽或作㷭。”(《汉书·五行志》)

烹(国语·晋语四》:“晋人将烹之”韦昭注:“烹,煮也。”)、“亯”(《集韵·庚韵》:“或作亨,古作亯。”)、“亨”(“亨饪也”陆德明释文:“亨,煮也。” 《广韵庚韵》:“亨,俗作烹。”)等也可关联。

其下有這些詞:

燔:燔:《说文·火部》:“爇也。” “易牙乃煎敖燔炙”鲍彪注:“燔,火爇物。”(《战国策·魏策二》)

“次宾羞羊燔”郑玄注:“燔,炙也。”(《仪礼·有司彻》)符袁切,平元奉。元部。

焚:《说文·火部》:“烧田也。”《玉篇·火部》:“烧也。”符分切。

炃:《集韵·文韵》:“焚,火灼物也。或作炃。”

燌:《集韵·支韵》:“焚,火灼物也。或作燌。”

炦:《说文·火部》:“火气。”蒲拨切。

炮:焚烧。“国人投之,遂弗爇也。令尹炮之,尽灭食之族、党。”孔颖达疏:“燔、炮、爇,解释烧也。”薄交切。

二、点灯之“点”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之“停”,历来解释纷纭,其实,“停”有“点、燃(灯),熄灯,留灯不熄”义,见《汉语大词典补》“停灯、停烛”条及杨琳先生《俗語詞“停燭、停燈考源》文。尚可补一例:《全唐文》卷862边鲁《唐儒林郎试大理评事行幽都府路县令边府君墓志铭》(写于北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

岂谓景福未终,昊天不佑,碧落之孤云易失,风窗之短焰难停。”(《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第三册第54页)

这里明明说的是“短焰难停”,也就是风一吹,燃着的“焰”就难保留,就难于继续“燃下去”了,文中以“焰”不能继续燃比喻人去世,跟俗语“人死如灯灭”一脉相承。“停”與“烶”關聯:

《集韵·迥韵》:“火皃。”烶或从火从“定”,与“停”同音。

还可参考“炂”“煄”等词:

炂:《广韵·钟韵》:“热化也。”职容切。

煄:《玉篇·火部》:“火烧起。”《玉篇》之陇切。

与“停”关联的是“点灯”之“点”。

點:《说文·黑部》:“小黑也。”多忝切,上忝端。谈部。

显然“點(点)”的原始义与“点灯”之“点”毫不相干。“点燃”的文献用例如:

烟浪溅常长留饭,怜蛾不点灯。(宋苏轼《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

和尚,你新年新岁,也该把菩萨面前香烛点勤些。(《儒林外史》第二回)

上堂。元宵已过两日。城市中点灯依然热闹。(清行元说、超宣等编《百痴禅师语录卷第九》“江南松江明发禅院语录”)

“點”很可能是“燀”的记音字:

燀:《说文·火部》:“炊也。”《广韵·狝韵》:“然也。”

“火之燀也,固定〔走〕上,为天下者用牧;水之流也,固走下,不善故有桴。”孔晁注:“燀,然也。”(《逸周书·周祝》)

“水无沈气,火无灾燀。”韦昭注:“燀,炎起貌也。”(《国语·周语下》)昌善切,上狝昌。旨善切。尺延切。元部。党旱切。

关联的词有:

炟:《广韵·曷韵》:“火起。”当割切。

灼:《说文·火部》:“炙也。”之若切。

炷:《玉篇·火部》:“灯炷也。”

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唐王建《和元郎中玩月五首》之四)

昭主与石鲁谋取之,遂偕指岭右,炷火于箭端而射。(《金史·欢都传》)

三、是“挑灯拨火”还是“挑詷播/簸祸”?

怂恿、唆使、挑唆,川渝称“cǒng”:你莫cǒng起他去,那是个哈子(傻子)。或说“cǒng使”。字可写作“竦、耸”等。

竦: “莫振莫竦”李善注:“竦,劝也。”(《文选·木华〈海赋〉》)息拱切。

耸:《方言》卷六:“自关而西秦晋之间相劝曰耸,或曰奖;中心不欲,而由旁人之劝语,亦曰耸。”“耸、奖,欲也”郭璞注:“耸、奖,皆强欲也。”

“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韦昭注:“耸,奨也。”(《国语·楚语上》)息拱切。

奨:《说文·犬部》:“嗾犬厉之也。”

“未命是奨”李周翰注:“奨,厉也。”(《文选·谢朓<齐敬皇后哀策文>》)

“以奨乱人”孔颖达疏:“奨,劝也。”即两切。(《左传·昭公二十二年》)

也说“dōng/dǒng”:你dǒng起他乱说;“dǒng使”; dǒng祸。在动作上是“㩳”,在言语上,则可写作“諌/詷”:

《字汇·言部》:“多言。”

音“董”。源于“詷”:

《说文·言部》:“詷,一曰譀也。”《小学搜佚·仓颉篇》:“詷,亦调也。”徒弄切。

按:譀,《广雅·释诂四》“调也”王念孙疏证:“譀者,相欺调也。”又《说文·言部》:“譀,诞也。”谓夸诞。言语挑唆,即为欺调。

因此,唆使、怂恿义的另一说法“挑灯拨火”应是形象说法,“挑詷播/簸祸”是语源义说法。“挑”,在言语上是“调”。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