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意识到,在法西斯被击败之后,下一个对手将是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时任美国高级情报官员的艾伦·杜勒斯,曾这样说道:
“战争即将结束,一切都会有办法搞定。我们将倾其所有,拿出所有的黄金,全部的物质力量,把人们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让他们听我们的话。人的脑子,人的意识,是可以改变的。只有把脑子搞乱,我们就能不知不觉地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念。我们一定要在苏联内部找到拥有我们思想意识的人,找到我们的同盟军。我们将从文学和艺术中一点一点抹去他们的历史。我们将悄无声息地,却积极而不间断地促使他们的官员肆意妄为,贪婪无度,丢掉原则,丧失信仰。
我们将以巧妙的手法,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把这一切都神圣化,让它绽放出绚丽的花朵。或许只有少数人,极少数人,才有可能察觉到究竟在发生着什么。然而,我们会找到毁谤这些人的办法,把他们搞臭,并且宣布他们是社会败类。让他们成为众人嘲笑和唾弃的对象,从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现在回看这段*人诛心的话,都不免觉得后背发凉,毛骨悚然。在二战后,想要像击败法西斯那样击败苏联,显然是不现实的。毕竟几百万苏联红军,不是吃着火锅唱着歌从莫斯科到达柏林的,沿路的几百万德军,也不是被大风刮没的。妄图通过军事手段消灭这支红色的军队,推翻那个红色的政权,显然不那么容易。而且后来,苏联也研制出了核武器,与美国之间互相保持着核平衡,美苏之间爆发热战的可能性就更低了。那么,西方阵营想要击败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只能是一种方式,那就是和平的方式。
可是要知道,战争与和平并不是一对反义词,用和平的方式,并不代表这不是一场战争。所谓和平,只不过是彼此之间没有那种我们通常认知的,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直接武装对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双方对抗的激烈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一场热战。而在看不见的战场,往往更加致命。所以才会有“冷战”这个概念的出现。
二战结束之后,美苏两国为了全面赢得冷战的胜利,除了进行国家硬实力的较量,更是展开了激烈的文化战和心理战。美国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曾经对文化战和心理战做过这样的定义,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新闻、宣传、出版物等非战斗手段,散布和传播某种思想和信息,以影响他国人民的观点、态度、情绪和行为,使之有利于本国目标的实现。文化战和心理战的目的,是为了争夺人的灵魂和大脑,其重要程度相较于军事打击,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艾森豪威尔更是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关于冷战中的文化战和心理战做了明确的解释。“冷战的目的不是占领他国领土和武力征服他国。我们是试图以和平的手段让全世界都相信真理。为了普及这个真理,我们要将要使用的方法称为心理战。所谓心理战就是争取人的思想,争取人的意志的一场战争。”
确实,我记得曾在某档综艺节目中听到过这样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大概意思是,如果你的身体都被换成别人的了,但是你的思想和意识还在,你还是你吗?那么如果你的身体都还在,但是你的思想和意识被换成别人了,你还是你吗?
为了赢得这场思想和意识的战争,美国可是下了大力气。1947年,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批准了《1947年国家安全法案》,大名鼎鼎的中央情报局诞生。我们经常能在各种影视作品中看到这个组织。从字面上看,中央情报局既然叫“情报局”,其工作的重点就是应该是收集、处理、分析和判断全世界的各种情报,是美国是千里眼和顺风耳。但是中情局这方面工作做得其实不怎么样,针对美国的多次重大袭击事件,中情局都存在工作疏忽,没能提前预防。
那么,堂堂的中央情报局,为何会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表现得如此拉垮呢?答案是,中情局很有可能是在“不务正业”。相较于情报工作,中情局真正擅长的是文化战和心理战。可以说,中情局其实就是美国的隐形“文化部”。为什么这么说呢?对苏遏制政策的倡导者,冷战的设计者之一,前美国驻苏联大使乔治·坎南,曾直言不讳地说道:“美国没有文化部,中情局有责任来填补这个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