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年轻人上夜校成了一种新的社会风潮。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沪上各级各类文化场所和社会机构举办的摄影、戏剧、书法、钢琴、舞蹈、萨克斯管、沪语、烹调、烘焙、手作、瑜伽等课程,在年轻人和市民中间火速出圈,一座难求。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现今丰富多彩的艺术和生活类培训课程,与市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契合,是各式艺术夜校拥有独特魅力的原因所在。为适应市民需求,从市、区、街镇三级的文化馆所,到各类艺术机构举办的艺术夜校,机构数量在不断增多,形式也更加多样,为市民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还呈现出与时俱进、经济实惠、类型多元等共同特征。
不过,从满足市民需求的角度出发,各类文化馆举办的艺术夜校和老年大学、街镇社区学校等培训场所里,一些类似钢琴、沪语、烘焙、瑜伽等热门课程,要排很长时间的队才能抢得到,和市民近年来迅速增长的需求还有较大距离和明显不足。
实际上,上海各街镇、小区都建有设施完善的文化活动室,这些文化活动室,课桌黑板和网络一应齐全,硬件条件完全具备艺术培训的教学辅导需要。只是,其白天利用率相对较高,但夜间基本处于空置,没有发挥应有的传播载体作用。
为此,我建议,不妨发挥和释放小区文化活动室艺术培训作用,通过街镇统筹,下沉各级艺术师资力量,去落实推进市民需求的培训课程教学。还可以凝聚“民间高手”、社会艺术机构和各类非遗传承人的力量,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开展市民“家门口”的艺术品质培训课程教学活动,营造更加便捷的“15分钟生活圈”。这既是破解当下艺术夜校一座难求、一科难报名现状的有力举措,还能更方便广大市民和艺术爱好者,在近在咫尺的“家门口”,接受生活需求的各类培训辅导。在惠民便民利民的同时,让艺术教育成为市民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让文化成为社区街镇鲜亮的底色。
栏目主编:毛锦伟 文字编辑:栗思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敏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