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品类的商品,都可以找到能够与之关联和过渡的品类或商品的。建议店长建立每个品类商品的关联关系和过渡关系表,从而更好地调整商品陈列。
3
看价格
不是看时点价格,而是看时期价格。
不断地定期选择某些敏感商品或特定商品,进行至少3个月的多次价格调整和跟踪(其实每次的定期降价商品,都是一次很好的价格试验),在实施自己价格策略的同时研究竞争对手的价格策略。
4
看商品结构
看商品结构,看的是品类的宽度和深度。
品类的宽度,指的是品类的价格带宽度。即某个品类的产品最高价和最低价之间的差价。
价格带区间=(单品最高价-单品最低价)÷10
品类宽度太宽,指的是价格带区间大于品类商品的最低价。这时候,我们须得淘汰最高价或者最低价商品,直至价格带宽度低于最低价。
品类宽度太窄,指的是价格带区间虽然低于本类商品最低价,但是由于价格带宽度值太低,导致价格带空白区间太多。这时候,我们就得考虑引进最更高价商品或者最更低价商品,以加宽价格带。
价格带宽度决定后,我们就可以研究品类深度了。品类的深度,指的是在不同的价格带区间内的商品的个数。它包括:品牌、规格、包装、功能等。
当对自己的商品结构有了充分分析后,我们就会看自己门店的商品了,我们就知道我们在哪个品类的哪个价格带区间的商品多了还是少了,我们需要在哪个价格带区间引进或者淘汰多少个商品。
5
看顾客
跟随顾客看动线之外,更多的是看顾客的购物篮。
购物篮分析的就是商品之间跨品类的关联度。它用于关联性促销或者陈列配置。比如,最著名的“啤酒与尿布”。
对购物篮的分析很简单,在每次做促销陈列的时候,先根据促销动机选择促销单品,然后针对每个促销单品在某个销售周期内(通常是一个档期)曾经发生的客单进行罗列,找出同单销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单品,进行关联性陈列。
对于有心的巡店,可以到标杆门店或竞争对手门店看顾客,最常做的是收集顾客丢弃的购物小票,整理并导入数据库,研究它们的客单价、商品价格、购物篮等,学习别人的长处,分析自己的差距,找出对手的弱势等。
6
看促销
通常动机都是销售下降了,目的都是为了提升销售。
那么,我们就先得看看销售额等式中的因子,是商号吸引力/商店吸引力/商品吸引力/客单价不够呢,还是下降了,或者是哪个因子下降的比例最大?
弄清楚后,我们的促销就有针对性了,就可以采取适当的促销手段或合理配置各种促销资源,有目的地去提升某个销售因子。也就不会头痛医脚了。
那么,如何看别人的门店促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