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十大著名大学,秘鲁高等学府有哪些

首页 > 自然 > 作者:YD1662022-12-01 15:10:06

侯健(西安外国语大学欧洲学院西班牙语专业副教授)

【按】《从马尔克斯到略萨:回溯“文学爆炸”》(De Gabo a Mario: La estirpe del boom)由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西班牙语美洲文学的两位研究者撰写,2021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引入中译本,译者是西安外国语大学欧洲学院的侯健副教授。侯健主要研究拉美“文学爆炸”,尤重巴尔加斯·略萨研究,著译有多部相关著作,目前任西外拉丁美洲研究中心负责人。本文来自“真读书”读书会第85期的读书报告。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的“真读书”读书会由该所副研究员谭道明发起,主要围绕拉美经典著作进行精读活动,已经持续数年。

秘鲁十大著名大学,秘鲁高等学府有哪些(1)

我想围绕三个角度分析《从马尔克斯到略萨:回溯“文学爆炸”》这本书。首先,对“文学爆炸”的一些关键性概念进行一点讨论界定。然后回到这本书的中译本,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梳理,即对从1959年到1975年间发生的一些与“文学爆炸”相关的大事件进行梳理。原书并没有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进行讲述,这可能跟两位作者的写作习惯有关。最后,从我个人的角度,作为译者,也作为读者,还作为这本书的或者说拉美文学的研究者,从这样几个身份和角度再来审视这部作品。

首先来看看关于“文学爆炸”的一些关键性概念。例如,它的起止时间是什么?主要的地点人物是什么?或者说,“文学爆炸”究竟是什么?在国内,哪怕不是西语文学的研究者,只是普通读者,也肯定对“文学爆炸”有所耳闻。换句话说,“文学爆炸”是一个传播范围很广的名词,但是对于它的涵盖面是什么、它到底是怎样一种概念,我们的理解还是相对模糊的。尤其是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的误解:将“文学爆炸”(甚至拉美文学整体)与魔幻现实主义等同起来。

我们实际上很难定义“文学爆炸”。它没有纲领性的宣言和标志性的事件,或者说标志性的事件太多,所以“文学爆炸”的起止时间历来有较大争议。1962年确实是个较为普遍的看法。这一年在智利的康塞普西翁(Concepción)召开了一场重要的知识分子大会。这一年,巴尔加斯·略萨的《城市与狗》获得了西班牙的简明丛书奖。这一年,出版了《光明世纪》《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这样重量级的作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文学爆炸”代表人物之一、智利作家何塞·多诺索说过:“在康塞普西翁大会上(……)几乎没人提及萨瓦托、科塔萨尔、博尔赫斯、奥内蒂、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或是鲁尔福的名字。他们在十年前还默默无闻,或者只是边缘作家。那时‘文学爆炸’还没开始。”

秘鲁十大著名大学,秘鲁高等学府有哪些(2)

也有人认为,1963年才是“文学爆炸”的起始年份,因为《城市与狗》《跳房子》等“文学爆炸”毫无争议的代表小说是在那一年出版的。另外,还有人认为略萨获得罗慕洛·加列戈斯文学奖、马尔克斯出版《百年孤独》的1967年是“文学爆炸”的起始年,但似乎有些晚了。

或许,我们可以把1967年视作“文学爆炸”的巅峰,把它的起始年确定在1962-1963年间。这样看来,2022年或2023年确实算得上是“文学爆炸”六十周年。

在这样确定“文学爆炸”起始时间时,我们的出发点是认定“文学爆炸”最核心、最关键的概念是“文学”。但实际上学界对此也有许多不同看法。例如,很多评论家认为应该把“文学爆炸”看作一个商业概念,认为它是出版界炮制出来的现象。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因为编辑、文学代理人等出版界人士确实在“文学爆炸”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把“商业”置于“文学”之上来看待“文学爆炸”仍未免有失偏颇。

至于“文学爆炸”结束的时间,有人认为可能是70年代初,也许是1971年,也就是古巴“帕迪利亚事件”愈演愈烈的年份。这一事件造成了“文学爆炸”作家群体分裂,因此有人把它视为“文学爆炸”结束的标志。也有人认为“文学爆炸”应该结束于略萨离开巴塞罗那的1974年。还有人认为“文学爆炸”结束于略萨向马尔克斯挥出一拳的1976年。总之,“文学爆炸”结束的时间也是众说纷纭的。

秘鲁十大著名大学,秘鲁高等学府有哪些(3)

巴尔加斯·略萨

我们刚才提到过有人把1974年略萨离开巴塞罗那这个时间点视为“文学爆炸”的结束,且不论这种说法对是错,但是起码可以看出“地点”对于“文学爆炸”也是非常关键的。“文学爆炸”到底发生在哪里?这个问题同样让我们觉得有些扑朔迷离,但是不管怎么说,巴塞罗那一定是与“文学爆炸”关联度最密切的城市之一。

“文学爆炸”的主要作家们,来自阿根廷、哥伦比亚也好,墨西哥、秘鲁、智利也罢,尽管他们在加拉加斯、哈瓦那和利马等拉美重要城市也做过非常重要的活动,但是对于“文学爆炸”而言,巴塞罗那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地点。“文学爆炸”的许多主要作家很长一段时间就住在巴塞罗那,而且住得非常近,哪怕有的作家不住在巴塞罗那,例如住在法国,从地理距离上来看也相距不远,他们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经常会到一起聚会。所以,有人认为“文学爆炸”不是一个文学现象,而是一个文学团体,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些作家之间的关系确实非常密切,甚至有几年时间,马尔克斯和略萨就住在同一个街区。近年曾有过一个新闻,有位巴塞罗那议员提议把马尔克斯和略萨曾经居住的街区打造成文学文化街区,毕竟世界上可能很少再有其他城市的小小的街区里面,曾经同时居住过两位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但是,这个提议后来似乎并没有通过,最主要的原因是略萨对加泰罗尼亚独立的态度。他是非常坚定地反对加泰罗尼亚独立的。遗憾是有一点儿,但通过这条新闻,我们又好像可以觉察到“文学爆炸”的另一个特征:“文学爆炸”的主要作家们与政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在我看来,上面提到的“友情”和“政治”,正是《从马尔克斯到略萨:回溯“文学爆炸”》这本书的两条主要线索。这本书从友情入手,以“文学爆炸”与政治(尤其是古巴革命)的关系为主线展开叙述,再以友情作为结束,这是两位作者的主要写作脉络。

因此,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并不是非常严肃的学术著作的风格,这可能跟西班牙学者普遍的写作习惯、写作风格有关,或者也可能是这两位作者自己独有的风格。这本书用叙事性的口吻,像讲故事一样把“文学爆炸”发展的过程娓娓道来,可能有的读者比较喜欢这种风格,但有的读者不会特别喜欢。无论如何,对于“文学爆炸”研究而言,这本书的价值还是很高的。

秘鲁十大著名大学,秘鲁高等学府有哪些(4)

马尔克斯

下面我将《从马尔克斯到略萨:回溯“文学爆炸”》描绘的“文学爆炸”主要的时间线索和重要事件进行简要梳理:

·1959年3月,古巴美洲之家成立,成为彼时拉丁美洲最重要的文化机构之一。

·1960年,《美洲之家》刊物出版,“文学爆炸”的许多主要作家后来都曾为此刊物撰文。

·1960年,智利召开美洲作家大会。参会作家一致认为:“作家不应该对身边悲惨现实熟视无睹。”

·1960年至1961年,马尔克斯在古巴拉丁社美国分社工作。

·60年代初,埃迪斯·加西亚·布恰卡(Edith García Buchaca)被任命为古巴国家文化委员会主席,首开文学评论“革命化”之风。

·1961年,马尔克斯移居墨西哥。

·1962年1月,智利康塞普西翁(Concepción)会议召开。在这届大会上,何塞·多诺索与卡洛斯·富恩特斯第一次相遇。在多诺索的记录中,彼时“文学爆炸”代表作家们还都默默无闻,“文学爆炸”还没开始。

·1962年底或1963年初,科塔萨尔第一次前往古巴。他被选为美洲之家奖评奖委员会成员,还在美洲之家做了一场关于短篇小说的讲座。他成了“第一个被古巴人民的事业彻底感动的作家”,“古巴之旅使他发现了美洲,他从精神上重新回到了新大陆,找回了他失去的童年”。

·1962至1963年,略萨的《城市与狗》首先获得西班牙简明丛书奖,后正式出版,又获得西班牙批评奖,福门托奖进入决选。略萨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人认为那正是“文学爆炸”开始的时间。

·1963年,几部后来被认为是“文学爆炸”代表小说的作品同时出版,包括:《光明世纪》《跳房子》《城市与狗》《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等。

·1963年,《城市与狗》位列年度西班牙图书销量榜前十名。

·1963至1964年,马尔克斯考虑是否应该放弃文学,投入电影事业。

·1965年,略萨以美洲之家奖评奖委员会成员和《美洲之家》杂志编委会成员的身份前往古巴。也就在那次旅程中,他和当年山区的大胡子游击队员们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

·1965年7月,马尔克斯第一次当面见到文学代理人卡门·巴塞尔斯,他将自己的版权委托卡门代理150年。

·1965年,马尔克斯在前往阿卡普尔科度假途中想到了《百年孤独》的写法。

·1965年,何塞·多诺索在富恩特斯主办的奇琴伊察知识分子大会上结识了马尔克斯。

·1966年1月3日至15日,在哈瓦那召开了著名的“三大陆会议”。

·1966年,古巴官员雷塔马尔批评富恩特斯和聂鲁达赴纽约参加国际笔会第十四次会议的行为,这使得富恩特斯心生不满。这位墨西哥作家在2003年4月17日发表的文章《对抗罪行》中对此有所提及。

·1966年,《新世界》杂志在巴黎创刊,主编为乌拉圭人莫内加尔。这本杂志后来引起古巴革命政府不满。

·1967年,略萨获罗慕洛·加列戈斯文学奖。《百年孤独》《三只忧伤的老虎》等重量级小说出版。

·1967年2月22日,富恩特斯在给略萨写的信中提议由多位作家合写独裁小说,每人写自己祖国的部分。

·1967年,在3月20日的信中,马尔克斯向略萨描述了他充满野心的计划:两人一起写一本小说。

·1967年6月,马尔克斯一家决定移居巴塞罗那。马尔克斯的妻子梅塞德斯在7月底把两人的儿子罗德里戈和贡萨洛带到了巴兰基亚。他们告别了墨西哥,好让未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能和朋友们一起待几个礼拜,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并宣传他的小说。

·1967年8月初,在委内瑞拉首都的迈克蒂亚机场,马尔克斯和略萨第一次见面。

·1967年,略萨与古巴革命政府就罗慕洛·加列戈斯文学奖奖金处理方式问题产生了分歧。古巴政府希望略萨将奖金捐献给彼时处于失联状态的切·格瓦拉,但承诺会私下返还奖金,但略萨认为这一提议是对他这样的知识分子的侮辱。

·1967年8月11日,略萨在加拉加斯领取罗慕洛·加列戈斯文学奖,并宣读了著名的题为《文学是一团火》的领奖词。

·1967年,马尔克斯于9月初来到利马与略萨在秘鲁国立工程大学进行了两场以“拉丁美洲小说”为主题的对谈活动,时间分别为9月5日和7日,大量学生到场聆听了对谈。第一场会谈第一部分以对“文学爆炸”的思考结束。更重要的是两人之间友谊的春天降临。马尔克斯在略萨儿子贡萨洛的洗礼中成了贡萨洛的教父。如同对这一事件做出的回应,略萨二儿子的全名是加夫列尔·罗德里戈·贡萨洛(Gabriel Rodrigo Gonzalo)。也就是说,加博和他两个儿子的名字全在其中了。

·1968年,马尔克斯和略萨的对谈以《拉美小说二人谈》为书名出版。

·1968年,《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指出:那些年里对世界文学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是来自美洲用西班牙语写作的作家。

·1968年,哈瓦那文化大会召开。

·1968年年中,略萨赴华盛顿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引发古巴不满。

·1968年8月20日,“布拉格之春”终结。卡斯特罗收紧尺度。

·1968年9月26日,略萨在秘鲁杂志《面具》上发表文章。

·1968年10月14日,科塔萨尔对略萨提到签署第一封针对古巴政府的联名信的问题。

·1969年,略萨开始与古巴政府渐行渐远,先是辞去了《美洲之家》编委会里的职务,后协助创办《自由》杂志。

·1969年4月16日,卡门建议略萨靠全职写作生活。

·1969年,略萨一家决定搬去巴塞罗那,后来略萨一家在那里从1970年住到1974年。

·1969年至1970年,略萨在波多黎各大学、伦敦国王学院教书。

·在整个60年代,古巴似乎一直对马尔克斯心存疑惑,所以后者没能去古巴。

·1970年元旦,“文学爆炸”主要作家们在巴塞罗那举办了盛大的聚会:马尔克斯、略萨、科塔萨尔、路·戈伊蒂索洛、多诺索、卡门等参加。

·1969年至1970年,《前进》杂志出现了第一场大论战,信奉左翼革命理论的知识分子奥斯卡·科亚索斯指责“文学爆炸”作家写的东西过于个体化和主观化,与社会现实联系不够。略萨和科塔萨尔发文回应。

·1968年至1971年,古巴发起了对诗人帕迪利亚的批评。

·1971年3月20日,帕迪利亚及妻子贝尔基斯·库萨·玛莱(Belkis Cuza Malé)一同被逮捕,帕迪利亚遭受了为期38天的牢狱之灾。众多知识分子签署联名信,请求获得更多帕迪利亚被捕事件的信息,但是马尔克斯隐匿不出、并未签名。

·1971年4月5日,略萨给古巴官员艾蒂·桑塔马里亚写信表明自己在帕迪利亚等事件上的强硬立场,提出自己要退出《美洲之家》编委会,今后不再赴古巴授课。

·1971年4月27日,帕迪利亚进行公开的自我批评。

·1971年5月14日,艾蒂·桑塔马里亚写信给略萨,他在信中批判了略萨;富恩特斯则在5月20日写信给略萨,表示自己在古巴问题上支持略萨的立场。

·1972年,在《前进》杂志上又掀起了另一场论战,这次论战双方变成了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和安赫尔·拉玛,主题是如何进行文学批评。

·在1966年至1971年间,由《美洲之家》杂志和《新世界》杂志主导的“纸上对决”发生。后一种杂志于1966年在巴黎创刊,主编是埃米尔·罗德里格斯·莫内加尔,主办方是拉丁美洲国际关系学院。该刊物主要关注拉丁美洲的创作事业。1968年主办地迁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一直到1971年停刊。

·1971年,略萨的博士论文、马尔克斯研究的重量级著作《弑神者的历史》出版。

·1974年,略萨决定搬回秘鲁首都利马生活;7月,一众好友在卡门家举行了盛大的告别聚会。

·1975年,加西亚·马尔克斯与菲德尔·卡斯特罗成为好友。

·1976年2月12日,墨西哥城美术宫,在René Cardona电影《安第斯的奥德赛》首映式上,略萨挥拳击倒了马尔克斯。

最后,我再以译者和读者的身份谈谈对《从马尔克斯到略萨:回溯“文学爆炸”》一书的看法。我是在2010年到西班牙参加格拉纳达大学的暑期培训时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由于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文学爆炸”研究、巴尔加斯·略萨研究,所以在那之后,这本书就成为了我的案头必备书。

刚才我曾提到两位作者是用叙事性的文字来写这部著作的,因此从行文来看不会显得晦涩。对于学术研究来说,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在文献资料方面给研究者提供了许多新的信息。两位作者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珍本图书室进行过长时间调研。这个图书室保存了包括略萨在内的许多拉美重要作家的信件、手稿等珍贵材料,而且这些材料至今仍未上网,只能在现场查阅。

此书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它比较清晰地梳理了“文学爆炸”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我们在上文已经将书中呈现的“文学爆炸”发展脉络进行了展示。

“文学爆炸”曾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掀起了阅读热潮,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过,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中国读者虽然大量阅读了“文学爆炸”的代表性小说,但对“文学爆炸”究竟如何发生,又如何结束,它在不同语境中引发的影响又如何之类的问题,实际上并不是太清楚。

《从马尔克斯到略萨:回溯“文学爆炸”》2021年被引进国内后,获评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同年,《“文学爆炸”亲历记》时隔多年后再版。马尔克斯和略萨1967年在秘鲁进行的关于拉美小说的对谈也将推出中译本,而另一部“文学爆炸”研究的重量级作品《“文学爆炸”那些年》也将在我国翻译出版。“文学爆炸”有望再次引发国内读者的关注,也可能对中国文学产生新的重要影响。

责任编辑:彭珊珊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