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 AR4报告中火山活动对近千年来气温波动的影响示意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火山爆发指数(Volcanic Explosivity Index,简称VEI)是由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纽豪尔教授和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的斯蒂芬塞尔夫提出的。它通过对喷出物体积、火山云的定性观测来量度火山爆发的强烈程度,数值越大,代表火山爆发强度范围能量释放以及对周围的破坏程度越强。
火山爆发指数及其特征(表格来源:参考文献7)
导致“无夏之年”的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爆发指数(VEI)是7,而有迹象表明本次汤加火山爆发的VEI指数可能达到6。此前一次VEI达6级的是1991年菲律宾的皮纳图博(Pinatubo)火山喷发,令全球气温低于正常值0.3-0.5度。
明明是炽热的岩浆,为什么会导致气候变冷?
那么,火山喷发为什么会和气候产生关联呢?研究表明,火山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机制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第一,火山灰颗粒阻挡太阳辐射。火山活动可以释放出大量炽热的火山灰和气体,进入大气层中的火山灰可以有效地阻挡太阳辐射,导致气温降低。并且火山灰颗粒的体积和重量较大,在大气中的滞留时间比较长,一般介于6-12个月之间。
例如1980年美国华盛顿州的圣海伦斯火山(Mount St. Helens)喷发时,研究者根据观测点记录的地面气象资料统计发现,由于火山灰的影响,喷发当日白天的气温下降了足足有8℃。
第二,硫酸气溶胶散射和反射太阳辐射。强火山喷发把大量含硫气体注入大气层,这些气体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在平流层下部形成硫化物气溶胶,同时还通过改变整个大气中的SO2、CO2、H2S、CH4以及微小固体颗粒物平衡,造成大气层的光化学过程异常。
气溶胶与水汽混合形成火山云,使到达地表的直接太阳辐射显著减少,散射太阳辐射增加,从而导致地表总辐射减少,造成降温。此外,平流层硫化物气溶胶颗粒还会吸收近红外波段短波辐射、地表及低层大气发射的长波辐射,使平流层增温。
火山云随大气环流在2-3周内迅速蔓延至全球,更有甚者会影响全球气候。一次较大的火山喷发可以导致全球气温降低0.2-0.5℃。平流层不存在降水的清洗作用,因此火山气溶胶持续滞留的时间可达2-3年。
例如,1991年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时,据装备在卫星上测量全球臭氧浓度的仪器实时监测结果显示,超过20×10^12g(Tg)的气态二氧化硫和火山灰物质被输送到大气平流层中。经过一系列反应,这些火山物质最终产生了约30×10^12g的H2SO4/H2O气溶胶。在火山喷发后的两年内,气溶胶对气候仍在不断产生影响。
第三,火山喷发产生的气溶胶会影响平流层中臭氧的化学反应。平流层臭氧的生成与消减会影响平流层紫外辐射的通量。火山喷发物气溶胶不仅可以影响平流层气温,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气溶胶表面作为臭氧的反应场所,从而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降低平流层臭氧浓度,减少紫外辐射吸收,减少平流层底部的辐射加热。但由于火山喷发物气溶胶对其它波段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总体仍然致使平流层温度升高。
第四,火山喷发还会通过影响局地大气环流系统从而影响气候。了解了几个真实事件后或许你已经发现了,强度较大的火山事件通常会导致夏季降温。但在冬季,北美洲和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气温的升降以及变化的幅度则取决于喷发点的位置。
近几十年爆发于热带地区的两次火山事件均引起喷发当年北美和欧洲部分地区冬季气温的升高。在这种情境下,低压系统和冷空气长时间滞留于高纬度地区,导致更强的西风环流携带更多的海洋暖湿空气进入陆地,从而导致受影响地区冬季气温的升高。
火山喷发对气候影响示意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我国气候受强火山喷发的影响也较为显著,许多年际气候异常与强火山喷发事件脱不了干系。例如,1991年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后,1992年中国出现了大范围的夏秋季气温偏低现象,东北至内蒙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冷害。
针对强火山喷发后我国温度变化的趋势,相关研究表明,在强火山喷发后的1-2年,我国温度基本以下降为主,但降温强度存在显著的区域与季节差异。我国冬半年温度变化明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青藏、东中部地区,其次为东南地区,最后为西北和东北地区。
不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强火山喷发对我国冬半年温度区域差异影响(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我国夏半年温度变化受火山喷发影响的区域较冬半年偏少,主要集中在青藏和东北地区,且各区域升、降温变化差异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