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布谷催耕古诗七首:布谷处处催春种,布谷何劳也劝耕
《礼记·月令》是上古时代关于12个月重要的祭祀和法令的一本古老的书,后人和民间多采用其中有用的部分流传下来。流传最广的,影响力最大是就是关于每月节气的物候。
其中仲春第一个节气的物候就是”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仲春第一个节气,汉朝之后定为惊蛰,那么这三种物候现象,也就是惊蛰时期的标志。
第一个物候是桃花开,这个很对应气候,的确桃花开花,明艳照人。
第二个物候是仓庚鸣,仓庚也就是黄鹂鸟,随着草木发芽返青,花朵盛放,黄鹂鸟穿梭花间,快乐飞舞鸣叫,开始一年最美的求偶期,想不歌唱都难。
那么第三候,”鹰化为鸠“是什么意思呢,在上古人们对鸟类的认知有限,有一种喜欢将自己的蛋下到喜鹊窝里的鸟,霸道凶狠如老鹰,虽然没有老鹰大,但仿佛是老鹰的变种,人们叫作鸠。
但是,在汉朝之后,人们辨识知识提高,这个”鹰化为鸠“,就指的是布谷,又叫作杜鹃。虽然它喜欢将自己的蛋产在别的鸟类的巢里,但也仿佛不太影响人类,倒是生出了关于布谷各类的文学传说。
一种是杜鹃是上古望帝所化,声音凄惨,是想念家乡。
二是布谷的声音像布谷,正是农田春耕的季节,这些鸟儿仿佛提醒人们春耕。
今天就主要讲读的是布谷催耕的美诗。
”布谷鸣。农人惊。“ 汉 · 两汉乐府《古乐府》
这是汉朝民间的歌谣,而且在《玉烛宝典》中明确说,这是汉朝仲春二月的歌谣。
虽然只有两句,但是作为民间歌谣,人们在去往田野的路上传唱,强调布谷鸟鸣叫时,正是土地春耕的最好时期。农民没有多少日历知识,但是在口口传唱的歌谣里,听见布谷的声音,也知道要开始耕作了。
如果一家人和另外一家人隔得较远的山地或者居住地,无法通过人和人之间的联系获得耕种信息,这种垂直流传下来的歌谣无疑对于惶惑孤独的农人最有提醒力。
因为布谷鸟的叫声实在辨识度高,白天黑天的就两个音节重复,布谷!
”及此桑叶绿,春蚕起中闺。
日出布谷鸣,田家拥锄犁。
顾余乏尺土,东作谁相携。
傅说降霖雨,公输造云梯。 “盛唐 · 李白 赠从弟冽(741年)
这是李白的作品,说李白是诗仙,还不如说,山水之气,良好的体魄,养成了可高可低的广袤人生。40岁的李白此时混迹长安,人到中年,看见仲春桑叶发芽,长安城里的女孩子也学着在养蚕,他心情总还是有所触动。
这是开始养蚕的季节。乡村里布谷鸟开始鸣叫,农民拿着锄头在田间。
他李白此时可谓落魄,家乡太远,且几乎十年在长安,耗尽了盘缠积蓄,就算是回乡,也没有自己的田。他此时真心渴望做一个有田产的农民啊,只是这个梦想,对于他都是难题。
这是写给同族的兄弟的。
我在长安混得并不好,羡慕你们在家乡安稳,有着实在的春耕事做。
这段时间,惊蛰好雨,那是鲁班建了一架天梯,在上面播云洒雨。而关于我,有那个腾云驾雾的心,仅此而已。
看李白的诗很有意思,你要是看他写给家人亲戚的,可和那种官宣大气仙意两码事,但是这才是真实的李白,无数次在现实和梦想间徘徊。
”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
田家望望惜雨乾,布谷处处催春种。“唐 · 杜甫洗兵马(原注:收京后作。)节录
如果李白是有意打造了很多人设,淡化了他其实就是山民这样的现实身份,那么杜甫比较实在。他有过年轻热情的游历,也当过兵曹,做过高官,但是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现实的人,家里有弟弟妹妹,身边有妻子孩子,安史之乱后,带着家人逃难,为生存吃尽了苦。
好容易在四川成都落脚,有了一个草堂,但是这草堂是实在的草棚子,供家人有个窝,还需要在草堂周围开菜地,才能弥补粮食的缺口。
所以他懂得开土地生存的农民,那种靠天吃饭的艰辛。
这是安史之乱后,杜甫听说长安洛阳被官兵收复。他心情是高兴的,因为终于可以回家了。
但是现实和理想间的距离,就是他没有足够的盘缠。
而唯一能够积攒钱财的,只能靠菲薄的土地。这个时候,他是真心了解了困在土地上的农民。
因为他也必须如此。
那些标榜隐士的人,此时借着国家太平,又在标榜虚无的长生不好,天佑大唐,吃着灵芝唱着仙歌。战争无关他们的痛痒。
那些诗人词人,想必兴高采烈歌颂太平,说着河晏海清的太平话。
只有农民,仰头看着天上的雨,这春雨不足湿润土地,而布谷鸟却在叫唤,快春耕快春耕。
拿什么春耕呢?杜甫有和农民一样的忧患,而他的更焦灼,因为他想尽快靠土地出钱,带着家人回洛阳。
布谷鸟催耕,那是无心的叫唤,而春耕时节站在土地上的杜甫,是真的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