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白海豚是珠江口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雌豚12~13龄才发育成熟,妊娠期10~12个月,每胎只产一崽,哺乳期长达8个月至2年以上,种群繁殖能力并不高。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中华白海豚就可能会成为下一个“白鱀豚”,最终濒危甚至野外绝迹。
不过,我国在2017年印发了《中华白海豚保护行动计划(2017~2026年)》,并制定了中期和远期规划。保护目标明确指出:到2026年,90%以上的中华白海豚分布区得到有效保护,种群保持稳定或小幅提升。
得益于专项保护,香港水域的种群恢复已初见成效。2019~2021年,科学家在香港西部水域监测到了大群的中华白海豚,统计的出生率比2010年之前更高,一是因为疫情导致人为活动减少,二是因为保护的力度也在加强。这也从侧面说明,中华白海豚的危机是可以逆转的!
“水上大熊猫”陷入濒危,大湾区的保护是重点?大湾区的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最多,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直接关系到该物种的生存质量。
大湾区地貌的形成和全新世晚期的地质发育有关,区内产生了三个方向的断裂带,沿断裂带发育的山地丘陵形成了半岛、岛屿等地貌,沿线发育的河流则形成了港湾、河口湾等地貌。断裂发育导致大湾区海湾密布,岸线曲折,发达的水系和水网孕育了大面积的河口三角洲。
一方面,珠江干流将丰富的营养盐带到近海,促进浮游生物的繁荣,有利于形成富饶的渔业资源。早在上个世纪,珠江口的伶仃洋海域就成了全国有名的渔场,各种鱼虾多达179种,棘头梅童鱼、凤鲚、杜氏棱鯷等是主要的优势种,而这些鱼类恰恰是中华白海豚的主要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