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种选择
二、场地规划与建设
三、精细化饲养管理
四、疾病综合防控
五、繁殖管理优化
六、环保与资源化利用
七、成本控制与市场策略
八、智能养殖技术应用
- 国内品种
- 太湖猪:高繁殖力(每胎14-16头),耐粗饲,但生长较慢。
- 陆川猪:肉质鲜美,适应南方湿热气候。
- 国外品种
- 杜洛克:生长快、瘦肉率高,适合杂交父本。
- 长白猪:饲料转化率高,母性好,常用作母本。
- 杂交优势
推荐“杜长大”三元杂交(杜洛克×长白×大白),兼具生长速度和肉质。
二、场地规划与建设
- 选址要点
- 地势高燥、通风良好,远离居民区500米以上。
- 水源充足,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pH 6.5-7.5)。
- 栏舍设计
- 分区管理:配种舍、妊娠舍、产房、保育舍、育肥舍分开。
- 温度控制:
- 仔猪保温箱:28-32℃(出生第一周);
- 育肥猪:18-22℃(使用风机 湿帘降温或地暖)。
- 通风系统:负压通风 侧窗,避免氨气积聚(浓度<20ppm)。
- 设备配置
- 自动喂料系统、饮水器(水压0.2-0.4MPa)、漏粪地板(缝隙≤20mm)。
三、精细化饲养管理
- 饲料配方
- 仔猪(断奶后):高蛋白(18-20%),添加乳清粉和酸化剂。
- 育肥猪:能量饲料(玉米60%-65%) 豆粕(20%-22%) 预混料(4%)。
- 替代方案:用DDGS(酒糟蛋白饲料)替代部分豆粕,降低成本。
- 分阶段饲喂
- 育肥期分3阶段:30-60kg(自由采食)、60-90kg(控料)、90kg-出栏(限饲提高瘦肉率)。
- 饲喂技巧
- 定时定量:育肥猪每日2-3餐,妊娠母猪限饲1.8-2.5kg/天。
- 湿拌料比干料提高适口性,料水比1:1.5。
四、疾病综合防控
- 免疫程序
- 必打疫苗:猪瘟(断奶后首免)、口蹄疫(每年2次)、伪狂犬(后备母猪配种前免疫)。
- 非洲猪瘟:严格执行生物安全,车辆消毒(1:200卫可溶液),禁止外源肉制品入场。
- 常见病处理
- 腹泻:仔猪口服补液盐(葡萄糖20g 氯化钠3.5g/L水)。
- 呼吸道病:替米考星(200ppm拌料)连用7天。
- 生物安全
- 入场人员隔离48小时,物资紫外线消毒,执行“全进全出”制度。
五、繁殖管理优化
- 发情鉴定
- 母猪外阴红肿、静立反应时配种,采用“两次配种法”:间隔8-12小时。
- 分娩护理
- 产前3天减料至1kg/天,产后注射氯前列醇钠促进排恶露。
- 仔猪24小时内剪牙断尾,补铁(右旋糖酐铁1ml/头)。
- PSY提升
- 目标PSY(每头母猪年断奶仔猪数)≥25:通过批次化管理 早期断奶(21-28天)。
六、环保与资源化利用
- 粪污处理
- 沼气池:存栏500头需建300m³沼气池,发电自用。
- 堆肥发酵:粪便 秸秆(C/N比25:1),翻堆频率每周1次,生产有机肥。
- 种养结合
- 猪-沼-果模式:沼液稀释10倍后灌溉果园,降低化肥使用。
七、成本控制与市场策略
- 成本压缩
- 自配饲料比全价料成本低10%-15%,关注玉米/豆粕期货价格波动。
- 降低料肉比(FCR):目标育肥期FCR≤2.8:1。
- 销售时机
- 关注生猪期货(如LH合约),避开传统淡季(春节后2-3月)。
- 品牌化销售:通过绿色认证或土猪标签提升溢价。
八、智能养殖技术应用
- 物联网监控:安装温湿度传感器 摄像头,手机远程预警异常情况。
- 电子饲喂站:精准记录母猪采食量,自动分离发情母猪。
通过科学管理、细节把控和新技术应用,可显著提升养殖效益。建议定期参加行业培训(如农业农村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保持技术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