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朗诵有什么用,学习朗诵的意义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3-04-20 18:19:30

学朗诵有什么用,学习朗诵的意义(1)

名师名片:

倪敏,武汉市硚口区崇仁路小学教师,武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武汉市师德先进个人,武汉普通话演讲比赛第二名。

作为一名从事小学语文教学27年的教师,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是一条学好语文、减负增效的捷径。

小学是孩子们学习识字、阅读、写作的起步阶段,他们的识字量不多,注意力保持时间有限,身体各方面发育还未完全,不适合长时间伏案做书面作业。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经充分发展,运用自如。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着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让孩子在朗读中识字,在朗读中增进理解,提高语感,同时增加语言积累,提高人文修养,可谓一举多得。那么家长可以如何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呢?

■ 多听:充分激发孩子的模仿力

可以让孩子多听省级以上广播电视台播音员字正腔圆的朗读,让孩子被朗读吸引,喜欢上朗读。

小学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多听,孩子就能对汉字的正确读音有清晰的认识。咱们武汉的很多小学生受方言影响,平翘舌音不分,前后鼻音不分,这种明显的错误还好纠正。另外有些错误,比如声调的错误,读一声会拐弯、读三声不拐弯、四声不到位等语音的问题,还有语流音变等问题,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家长根本发现不了,需要孩子在学习课文时,听录音跟读,读正确、读标准。

除了多听课文示范朗读之外,还要多听自己的朗读录音。家长可以将孩子的朗读录下来,放给孩子听。只是听,不看文字,看能否听懂自己的朗读所传递的意思。这样回听,是让孩子站在听众的角度去理解该如何朗读。这样做就能让孩子明白,朗读是读给人听的,听众的感受就是最好的标准。长此以往,孩子就会逐渐琢磨怎样朗读才会让他人一听就懂,而且还会被打动。

■ 多练:挑战自己舌头的极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咱们要想朗读好,就得口齿伶俐。否则,就算是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太过笨拙的口舌还是表达不出来。有的孩子双唇无力,有的孩子气息不稳,这都会让孩子的口头表达不够清晰,不够流畅。平日里,可以让孩子玩绕口令。孩子们其实很喜欢做这种舌头和牙齿的游戏。首先慢读,把每个字的声母、韵母放慢了拉长了读。然后正常语速读,读出语气语调,读出节奏来。最后两倍速读,挑战自己舌头的极限。孩子在练习中,因为舌头“打结”读得稀奇古怪,会乐得哈哈大笑,但当他们挑战成功,又会骄傲得手舞足蹈。

绕口令可以随着孩子们能力的增长,逐渐提高难度。在练习绕口令中,他们的口齿不光伶俐了,他们的气息配合也会更加自如,反应也变得更加敏捷了,这为他们朗读各种类型的课文,以及平日的口语表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多思:运用符号提升朗读能力

有了一、二年级的基本功训练和聆听、朗读的基础后,就可以培养学生自主的朗读能力。

朗读绝不是见字发声,朗读要传情达意。同一篇课文,感受不同、理解不同,朗读表达就不一样。朗读前,要准确理解文章的意思,正确停连,不能把句子读破了。其次,要知道文章要表达的重点,确定朗读的重音。然后还要把握情感,找到正确的语气语调,绘声绘色地朗读,让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感同身受。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默读中思考,在文中用斜杠标出停顿的地方,用连线标出需要连读的地方,用三角符号标出需要重读的地方,用向上、向下的箭头标出语调上扬、下沉的地方,用渐慢、渐快的符号标出需要加快语速或者放慢语速的地方……

孩子边读边思考,进行朗读设计后,反复练习,朗读录音,回听思考,再次修改、朗读录音。从课内到课外,读自己喜欢的作品,在练习中逐步提高朗读能力。这样朗读,就不是完成作业,而是孩子的创作。家长注意收集、记录,在社交平台上传播,让孩子感受朗读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朗读,在朗读中不断成长。

(文/武汉市硚口区崇仁路小学教师 倪敏)

【编辑:杨永慧】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