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们都知道,鱼在运输过程中,重量都会减轻。像平时拉一车鱼,减重一两百斤是常有的事。昨天晚上几个朋友一起吃饭,谈到了一个话题,什么鱼在运输过程中会增重?
怎么有的鱼还会增重?我听到的第一反应,会不会是在称重上做了手脚吧!提供这个信息的是一位在成都贩鱼十几年的老朋友,贩鱼大户王总,每天销量上万斤,不夸张地说,每天都有两辆车跑在给他拉鱼的路上。对于这位从最小的摊贩一点一点做起来,长年从事鱼产品运输的资深级鱼贩,可以把宝马730拿给我练手的人,我觉得他的信息绝对是可信的,经商这么多年,绝不可能在称重上做文章,他的诚信肯定是没问题的,那这个增重从哪里来?
有的人可能会猜到,从水里来,对了!还真是从水里来,是像猪肉那样注水吗?鱼在水里,也不可能让人拿着针一条一条打吧?这个话题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兴趣,仔细一想,我有了答案,我想只要专业知识到位,您也可能想到答案了。
奥妙就在鱼的渗透压,我们都知道,鱼的粘液具有保护鱼体表的作用,防止细菌、病毒、寄生虫和一些微小生物的侵蚀,防止有害物质进入体内,同时,由于粘液能使皮肤不透水,具有很好的维持体内渗透压的作用。
而对于一些鳞片细小鱼类,或是已经退化到皮肤直接与外界接触的鱼,如斑点叉尾鮰,主要是通过鳃、皮肤、肾脏来调节渗透压。一旦当叉尾鮰体表受伤,或是运输捕捞造成粘液脱落,由于叉尾鮰体内的钠离子、氯离子的浓度高于水体中的浓度,那水体中的溶液就会进入叉尾鮰体内,最后达到机体内外的渗透压趋于一致。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水经过体表进入体内时,也会把水体中的水霉孢子随之带入,让这些真菌孢子在鱼的体表生。所以低温下运输叉尾鮰,或是低温捕捞叉尾鮰,一旦损伤,要再次投放在池塘中喂养时,就会存在较大的风险。如一定要捕捞运输,那就应提前预防处理水质,提前往水体中撒盐,增加水体中氯离子和钠离子的浓度。建议用量一亩水体15-20公斤。但是,如果是售卖,这样又会降低鱼的体重,这也是要注意的。
这下大家就明白了吧,叉尾鮰这种鱼,如果是8方的罐车,一车鱼可增重五六十斤,是很正常的事情。其实除了叉尾鮰,像广东的黑鱼,我们四川叫乌鱼,运输中也应该用相同的特点。
叉尾鮰在运输中会增重,是源于吸水增重,肯定就有许多人想到,那其他鱼那为什么不增重呢?像我们熟知的四大家鱼,青、草、鲢、鳙为什么不仅不要说增重了,八方罐子的一车鱼经过几百公里的运输,减重一两百斤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它们又是为什么会减重呢?
最为关键的就是这些鱼体表覆盖有鳞片。即便是运输过程中,由于运输而造成部分粘液脱落,但由于有鳞片的保护,水是不容易进入到鱼的肌肉内的。这才是主要原因,所以就根本谈不上增重。
四大家鱼由于肠道相对更长,所以难免肠道中还存在少许残存的食物,但即便是延长鱼在箱网里的暂养时间,让鱼的食物排泄干净,对于青、草、鲢、鳙这样的鱼,长距离运输,仍然会面临着重量减轻的情况。那这又是为什么呢?经过我们的观察分析,我们觉得问题就在于鱼的肠胃结构。
像叉尾鮰、乌鱼,这些鱼都是有胃的,所以消化道产生的消化液会存贮在胃里,而四大家鱼是没有胃的。所以消化液会随着肠道,一直从前肠流向后肠。在没有食物进入时,肠道中消化液的浓度高,由于渗透压的关系,那就意味着肠道对水的吸收变差。就像我们平时早上起床,感觉到很口渴,如果开一瓶可乐来喝,那得到的结果是越喝口越渴。所以减轻的这部分重量,其实是肠道降低了对水的吸收引起的。
为了更好地说清这个问题,我用人来举例。我们经常说民以食为天,食以饮为先,吃饭前都要先喝点汤,而且按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话,要求每天要喝其体重32分之一的水量,也就是说正常的一个成年人,除一日三餐外,还要喝上1500-1800毫升水,相当于塑料瓶的小瓶农夫山泉一天要喝上四到五瓶。那这些水从流入口腔那一刻起,最先在胃里贮存起来,胃对水的吸收很少,主要伴随食物进入小肠,人体对水的吸收主要就是在小肠进行。我们一个正常成人,每天为了消化食物,消化道分泌的消化液每天大约可以高达8升,这些夹杂着水与食物的消化液,当最终从肛门排出时,带走的水量还不会超过200毫升,通常在150毫升左右,其余的水量都被小肠吸收了。
但如果人一旦遇到拉肚子,消化液中含有这么多水量,小肠对水的吸收降低,那么就很容易出现脱水。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个脱水,人不吃食物,只喝水,可以生存几个星期,但要是一直不喝水,生命却只能维持2-3天,可见水的重要性。
所以这个就如同鱼的肠道降低了对水的吸收,造成了诸如四大家鱼等在运输过程的减重。
写完了上面的内容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验证和运用的问题,还真别说,去菜市场搞了几条泥鳅,用*毛巾把黏液一擦,放一晚上,就发现泥鳅长胖了,当然这就是由于吸水的作用。
我还想到了专业健身教练,他们不是练得一身肌肉吗?那他们身上的肥肉都去哪里了呢?他们身体水分的比重又会是多少呢?尤其是他们平时对盐的摄入,假如他们吃了过量的盐,那会有什么反应呢?氯离子和钠离子具有很强的调节渗透压能力,专业的健身教练吃得过咸,而他们身上脂肪少,那么血管会有什么反应呢?当我找到张教练一聊时,她说正好头一天公司发了奖金,晚上聚餐吃得咸了点,说手上的血管都增粗了,我一看还真是。
我在想,会不会是由于食物中的盐分被吸收到血管中,最终还得靠汗水体液代谢出体外,所以就会更多的水分进入血液,才会稀释血液中盐的浓度。但如果水分一多,血液中运输的营养物质和氧气的浓度也会降低,那么为了达到相同的量,肯定就会加快血液的循环,我想这可能就是导致血压升高的一个因素。有了这样的猜测,我赶紧去查资料,但得到的却是有很多种可能,而且这个问题已经被研究了一百多年了,看来我是没法搞懂这个问题了。
不过我们还聊到了一个话题,那就是她们前段时间还去参加健美大赛,赛前为了让身体显得更加丰满,一连几天都大量喝水,然后身体在短期内就会增重许多,几天喝下来,一个人增重十来斤都很正常。这个信息不是又一次从侧面说明了,当身体内摄入大量的水,并保持食物清淡时,就更容易让细胞锁住水分。
这不就是我们很多人都想要的让皮肤有弹性吗?这让我想起一则数据,婴儿时,人体的水分可以占80%,正常的成年人身体内的水分可以占到75%,而到了老年,人体内的水分则只占到50-60%,正是由于水分占得少,所以皮肤才会出现皱纹。
当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鱼疾病发生的过程,应该很大程度上,都与水相关。而影响水质的,除了渗透压,一定还有免疫调节的参与。
我们所养的四大家鱼,没有胸腺、也没有淋巴,所以这些功能都是由肾脏替代的。而海洋中的板鳃鱼类,鳞片已经退化成皮肤,却进化出胸腺,还具有不同于其他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板鳃类鱼的直肠进化出了泌盐的功能。
当外环境改变得越大,就越是逼迫着它向前进化,如果环境越是安逸,生物的进化就越是停止不前。外环境是永远处于相对变化中的,可这种变化过于激烈,或是过于迅速,这些生物都还来不及适应,都还没有来得及经过自然的选择,进化出相适应的器官,那就只有被自然选择这把剪刀剪掉,恐龙不就是这样的命运吗?
所以我在想,为什么鱼要生病,人要生病,不就是机体对外环境的不适应造成的吗?我们的饮食起居,锻炼与睡眠,哪一样不是在维护机体的平衡,只要保持住了这种平衡,才能让人更健康,让鱼儿少生病!
每个养殖户都不容易,选好正确的“养殖用品”很关键!点击文章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水产养殖优选“好物”,祝愿大家年年有个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