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动静结合好处是什么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9 04:50:20

语文教学往往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而且还说不透彻,动静结合就是这样。

动静结合的定义是动态景和静态景的结合,分为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相衬托四种。有的则分成七种,分别为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动衬动、以静衬静、动静结合。单看这些分类,就说学生听了蒙不蒙。

一、 到底什么是动静结合

目前最通用的定义是既写动态的景,又写静态的景,两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那么什么是静态的景呢,我们学物理都知道,世界上不存在绝对静止的事物。例如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动,这是动还是静呢。这就说不清楚了,所以我们的定义首先就是很模糊的。

那么什么是动静结合的,所谓的静,并不是静态,而是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很细微就可以了,而动则是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不细微。

例如“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一句。前面燕子飞是动景,鸳鸯睡则是静景。

二、如何鉴赏动静结合

我们学习语文将来的用处无所谓就是阅读和写作,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高考几乎就是阅读和写作的天下的原因。

从阅读和写作的角度如何鉴赏和应用某个语文知识点才应该是最重要的思考点。动静结合自然也是这样。从阅读的角度,我们如何分析动静结合的优点。从写作的角度,我们又如何恰到好处的运用这种写作手法。下面我们分析动静结合的优点。

(一)生机勃勃又淡泊宁静

作为人,都是既喜欢动,又喜欢静的。这个动的内涵一定是生机、力量。

作为人,也是喜欢静的,即使这个人再外向。因为静可以让人远离喧嚣,回归内心。

就好像汪曾祺在《胡同文化》里写的那样: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所以动和静结合起来,就既有生机,又给人以宁静之美。

陆游的《闲意》中说“柴门虽设不曾开,为怕人行损绿苔。妍日渐催春意动,好风时卷市声来。”开头两句是静,给人以远离人烟之感;后面两句又写了春意的勃发,尤其是写了街市上的叫卖声,这是动。静和动结合,既有宁静淡泊之感,又有生机勃勃之意。

(二)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不是所有的动静结合都是好的,例如自习课上很安静,忽然有人喧哗,这肯定不是好的动静结合。好的动静结合,则让动更有生机、力量,让静更加迷人。下面用巴金《鸟的天堂》来做分析。

开始时是晚饭后路过“鸟的天堂”发现这里很安静。

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地是湿的,大概涨潮时河水常常冲上岸去。“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这样想道。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船,缓缓地流到河中间去。

第二天早晨路过的时候,又发现这里很热闹。

朋友把手一拍,我们便看见一只大鸟飞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我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看清楚这只,又看漏了那只,看见了那只,第三只又飞走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给我们的拍掌声一惊,又飞进树林,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唱着,它的歌声真好听。

“鸟的天堂”的魅力就在于既有动景,又有静景。静在动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净优美;动在静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三)互相衬托、更加突出

利用“以动衬静”和“以静衬动”的方式能让动或是静的特点更加突出。

古诗文中经常使用“以动衬静”的方式来突出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鹿柴》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春望》唐 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塞下曲》唐 卢纶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唐 王维

“以静衬动”虽然比较少见,但是效果也很突出。

如《口技》一文中的第一段是静态描写。“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但是这种静态描写更突出了下面排山倒海的惊叹声,鼓掌声。

三、怎么发现诗文中的动静结合

现在对于动静结合的分类多种多样,有的分为四种,有的分为五种、六种。我见过最多的分类有为七种。从学生的角度看,这不蒙圈才怪呢。

动静结合的含义很好理解,那就是动态和静态结合起来,又有动,又有静。但是这两者到底该怎么结合呢?是一会儿动,一会儿静;还是同一时间又有动,又有静;是静多一些呢,还是动多一些呢?

首先说,至于化静为动或者是化动为静,这应该归于修辞,而不应该归于动静结合。

例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一句中的山和高原都动起来,但这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我们不会因为这句话而感觉山是动的,只是感觉山更有了力量。中考曾经考过这道题,其答案中根本就没有动静结合。

再例如很多人常举的“遥看瀑布挂前川”,很多人认为这一句是以静写动。其实这一句也是借喻的修辞。我们讲语文不能把简单的知识复杂化。因此,我们不用思考化动为静,还是化静为动。

动静结合可以是时间的先后,也可以是空间的变换(这个空间静、那个空间动),也可以是同一时空中既有动又有静。至于是动多些,还是静多些,这都可以,要看当时背景。例如写春景,可以是动态景多一些,也可以是静态多一些,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对动静结合进行那么多分类。按照动和静同样突出,还是突出一方,我们可以分为三类。

(一) 动静结合

动和静并没有侧重一方,而是都进行描绘,取动静相得益彰之感。这又分成三种情况。

1.时间变化造成的动静结合

时间变化造成的动静结合是指有的时间静,有的时间动。如巴金的《鸟的天堂》

开始时是晚饭后路过“鸟的天堂”发现这里很安静。

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地是湿的,大概涨潮时河水常常冲上岸去。“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这样想道。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船,缓缓地流到河中间去。

第二天早晨路过的时候,又发现这里很热闹

朋友陈把手一拍,我们便看见一只大鸟飞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我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看清楚这只,又看漏了那只,看见了那只,第三只又飞走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给我们的拍掌声一惊,又飞进树林,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唱着,它的歌声真好听。

2.空间变换造成的动静结合

空间变化造成的动静结合是指有的空间是动,有的空间是静。

例如杜甫的《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天上是动的,地上是静的。动和静结合起来相映成趣。

3.同一空间中的动和静的结合

同一空间中的静和动的结合是指同一时空内既有动又有静。

杜甫的“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便是如此。

(二)突出静态

最常见的就是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动衬静的典范。

在古诗文中,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

以动衬静的诗句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鹿柴》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春望》唐 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塞下曲》唐 卢纶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唐 王维

(三)突出动态

就是用静来衬托静,静是为动蓄势,因为静,动则更加猛烈,更加震撼。

暴风雨来临前的静,不会让人感到静谧,反而给人以明显的动态感。例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时的安静更突出了下面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动与家里的不安定。

在诗文中,以静衬动的例子很少,但是这个手法很好用。

四、如何鉴赏动静结合

首先要找出哪里是动,哪里是静,然后根据语境分析其魅力。我们下面举几个例子。

村居

清 郑板桥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问题: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本诗。

答案:本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悠闲的乡村生活画面。前两句写静景,通过“水绕陂田”和“竹绕篱”描绘出环境的清幽和宁静。后两句写动景,通过“榆钱落尽”和“寒鸦两两归”描绘出动态的景象,动静结合,营造出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氛围。

再举一个例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平:指水涨与地面平。 檐楹:指塘边房屋的瓦檐、楹柱。 荷心:荷叶。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五、在写作中如何运用动静结合

首先我们要考虑目的是让二者相得益彰,还是更突出哪一方。

我们以写院子里的小桃树为例。

(一)如果想表现一种平和之感,可以是动静结合。

例如:“阳春三月,粉嫩的桃花在晨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层层的花瓣中间,零星地嵌着露珠。忽然,几只燕子飞来,落在桃树枝头,嘁嘁喳喳地叫着。”

(二)如果想突出宁静之感,可以用以动衬静

“以动衬静”中的动可以是很难察觉的动,因为安静,这种很难察觉的动才会被发现;另外“以动衬静”中的动,也可以是聚焦为一种动。因为周围很安静,才会聚焦于这个动。例如在集市上,有人大声喧哗,并不会引起注意;可是在图书馆,如果有人大声喧哗,就会引起注意。

下面我们来用“以动陈静”的方式来写小桃树。

1、 用不易察觉的动来写

微风吹拂着桃花,发出簌簌的声音。桃树上的燕子转了个身,它身下细小的枝丫轻轻颤动了一下,我不禁沉浸在这片桃树中了。

2、 用聚焦的动来写

午后,偌大的院子里,只听到燕子在桃树上嘁嘁喳喳地叫着,声音清脆悦耳,好像在传唱出春的圆舞曲。

(三)如果想突出热闹,则可以用“以静衬动”

几个亲戚来到院子,他们发现了这课十多年的桃树。他们全都抬起了头,默不作声,注视着层层叠叠的花朵。一会儿大家拿出相机,咔嚓,咔嚓地拍着,说笑声沸腾了。

前面亲戚们默不作声,是为后面的热闹蓄势,突出后面的动。

以上就是我们分析的动静结合的手法。分别分析了什么是动静结合,动静结合的优点,如何发现动静结合,如何鉴赏动静结合及如何在写作中运用动静结合。

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收藏、点赞和关注,如果您有宝贵的建议,欢迎留言。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