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藩镇割据根本原因,唐朝藩镇割据地图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3-04-23 08:06:27

公元755年年底,河北传来急报——三镇节度使、东平郡王安禄山高举反旗,已经发兵南下,兵锋直指东都洛阳。

起初,早已昏聩不堪的唐玄宗出于对自己这位宠臣的信任,以为这是安禄山的对手为了诬告他而设下的圈套,对此不屑一顾,依旧沉溺在霓裳羽衣曲描绘的美梦之中。随着前方加急文书如雪片般飞来,唐玄宗这时才幡然醒悟,匆忙调兵抵御叛军。

可是,此时的安史叛军已经攻略了河北全境,正在逼近东都洛阳,入朝述职的安西四镇节度使、名将封常清请缨前往东都洛阳布置防线,抵御叛军,却也因敌众我寡,被安史叛军轻松击败。封常清收拢残兵,被迫退守潼关,阻止叛军趁机西进入关。

唐朝藩镇割据根本原因,唐朝藩镇割据地图(1)

而后,因为唐玄宗的昏聩与唐朝内部的相互倾轧,封常清、高仙芝先后被冤*,哥舒翰被俘,二十万潼关守军全军覆没,长安门户洞开。于是乎,这便有了白居易笔下的那幕——“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公元762年年底,名将仆固怀恩率唐军取得了昭觉寺之战的大捷,史思明率领的叛军主力被击溃。次年年初,史思明麾下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人先后献城而降,史思明走投无路,最终自尽,持续了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就此落幕。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唐朝因为“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的平叛方针,加上仆固怀恩等人为求自保,养贼自重的做法,使得河北三镇事实上形成割据,由此唐朝便陷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之中,唐帝犹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周天子,成为了一个吉祥物,最终在藩镇割据之中走向了灭亡。

可是,历史上真的是如此吗?

唐朝藩镇割据根本原因,唐朝藩镇割据地图(2)

首先,我们来回答一个问题:唐朝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真的是因为“安史之乱”的遗留问题吗?

算是,但是同时也不算是

算是,是因为唐朝中后期形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的的确确是从唐朝“首恶必办,胁从不问”,将田承嗣、李怀仙等人继续安排在河北三镇担任节度使开始的,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河北三镇也一直都是唐王朝的心腹之患。

不算是,是因为唐朝藩镇割据的根源,并不是简单归结于一场安史之乱便能解释的,而是因为藩镇割据的根源在于这一制度,或者说这一系列制度的本身,换句话说,唐朝极其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注定了藩镇割产生的必然性!

唐朝藩镇割据根本原因,唐朝藩镇割据地图(3)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通常是指在唐朝中后期各地藩镇,尤其是河北三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任命等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监察、控制。

了解了“藩镇割据”这一概念,我们再来看看节度使制度诞生的背景:

唐朝,这是在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管理变革中具有转折意义的朝代。在唐朝建立之时,唐承隋制,改郡为州,采纳了此前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都督州府”三级制,即由都督府下辖数州或边境要地(关、军、监等),赋予了都督府掌控辖区折冲府的权力,州下辖数县,而后又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都护府,下辖羁縻府州。同时,为了监察各地都督及其下属州县官员,唐太宗又设立了天下十道,设立按察使,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监察辖区官员。

唐朝藩镇割据根本原因,唐朝藩镇割据地图(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