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服饰演变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3-05-25 11:20:32

6、魏晋时,常服中的上衣下裳装束已不受人们所宠爱。由于受一部分思潮影响,衣裳日趋宽大飘逸,袖也多变为魏晋风骨式的敞口。隋唐五代仍有,但已式微。

图说中国服饰演变,(9)

图为南北朝时期南陈陈文帝画像,头上所戴为白纱高顶帽。这个时代许多胡服特征融入到汉人服饰中。

图说中国服饰演变,(10)

图说中国服饰演变,(11)

7、唐代服饰

(1)唐高祖颁布“武德令”,内容基本因袭隋朝旧制。

(2)一般公服和平时燕居的常服吸收了异族服装的成分,形成了独具大唐特色的服装新形式。

(3)唐官服用颜色区别等级。冠和腰带也是官阶的标志。武则天时织赐不同纹样区别文武官阶,为以后王朝效法。三品以上紫色、五品以上绯色、六品七品服绿色、八品九品服青色,后因“深青乱紫”改八品九品服碧色。

(4)唐代服装种类和样式更加趋于完美、整体和成熟。其款式和织物都和当时崇尚丰硕体态的审美融为一体。

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达到一个完美的高度,在服饰上显现出开放、自信的民族自信心。

唐代男子服饰

(1) .圆领袍衫,又叫团领袍衫,是唐朝男子的主要服饰。样式为上衣下裳连属的深衣制,形制为圆领且右衽,领袖及襟出有缘边,前后襟下缘各接横襕以示下裳之意,有单夹之别。穿圆领袍衫时上戴幞头,下蹬乌皮六合靴,腰系革带。

(2) .幞头,源于北齐,隋唐之初逐步定型。①是用黑色纱罗做的软胎帽,裹在发髻的后部,稍稍突起并微微前顷。

②帽带两条系于铆钉前部, 两条垂于颈后, 初尚平头小样, 而后渐高。

③后垂的两条带子或下垂或上举,或斜耸一旁或交叉在后,带形如梭子,继为腰圆式,中施丝玄为骨。

④幞头脚的形状非常多样。

⑤不仅为男子头衣,宫中女侍也多有用者。

⑥从一块民间包头布逐渐演化为官员身份象征的乌纱帽,幞头与帻相似,也是由低向高不断上升,但其发展时间之久、变化形式之多、适用范围之广,华夏冠帽中可谓无出其右者。

唐代女子服饰

(1)襦裙

唐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襦、袄、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之丰富是前代从未有过的。

初唐女转束,接近隋代,平民多小袖长裙,裙束襦外,腰节线提高,收裙束至乳上,甚至腋下。裙常用两色绫拼合,形成褶裥效果。中唐以后,唐女装越来越趋长大宽博。

盛唐后,女装袒胸为时髦。裙长多可曳地,以多幅为佳,常用两色绫拼合而成褶裥效果,外束裙腰上压上金银线作装饰,上有双垂绣带,红裙最流行。

(2)半臂

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由上襦发展而来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的短外衣。

(3)披帛

披帛是继承六朝“帔紫”而来,轻薄纱罗制成,上印花或加泥金银绘画,最初为短阔,后变狭长,是利用丝帛轻盈飘逸之态而装饰的。

(4)女着男装

唐女着男装成为当时世风,上行下效。

(5)胡帽、幂篱、帷帽

胡帽是西域少数民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包括番帽、搭耳帽、珠帽、毡帽、浑脱帽。

胡帽最初为男子头衣,武则天时期兴起穿胡装戴胡帽之风。

幂篱、帷帽都是女子外出遮蔽容颜之物,幂篱在先、帷帽在后。开元时用没有遮挡的胡帽,中唐后索性露髻驰骋。这个过程不仅反映了服饰的演变, 也深刻而有意味地反映了唐时社会的开明、女子的相对自由和唐人对健硕之美的欣赏。

胡服的流行

(1)唐代开疆拓土, 军威四震。中外贸易文化交流发达, 丝绸之路引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和美术等。

(2)唐代国力强大、思想开放,无所畏惧地引进吸收各国文化,表现了唐代的博大胸怀和民族自信心。

(3)其实自战国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汉文化与西北少数民族大融合,服饰上相互影响,上身短褶,下身穿裤成为流行。

(4)唐中期,出现大幅度流行胡服、胡装。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受高昌、回鹘文化影响,女子多戴尖锥形浑脱帽,穿翻领小袖长袍,领袖间用锦绣缘饰,钿镂带,条纹织物小口袴,软锦透空靴。

中唐以后, “胡服”降温, 女子装束受吐蕃影响较大。重点在于头部发式和面部化妆, 有“囚装”、“啼装”、“泪装”等。衣着方面因尚宽博反而体现不出鲜明的胡服特征。

胡服”在初、盛唐的广泛流行,说明汉族衣文化同样不断吸收他民族的精华。对异族服饰唐政府兼收并蓄,对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服饰文化起到重要影响,是中国服装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服饰改革。

图说中国服饰演变,(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