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ry是,memory后面是中文吗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2-12-21 02:43:49

80年代

在无数有巨大前途的领域中,Mostek最后选择集中了公司资源在内存这个血腥行业背水一战,但在和日韩背靠政府的企业竞争中最终败下阵来。

Mostek在1985年被廉价卖给法国公司Thomson,后来随着Thomson和SGS的合并,魂归ST(意法半导体)。

为什么说是魂归呢?因为Mostek肉体已经基本不在了,但是还有大把内存领域的专利。STM居然靠这些专利,通过漫长诉讼内存制造商,赚取了数倍于收购Mostek的利润。

而后来,内存行业之间的各种诉讼,成为业界一个常态。

Mostek是内存界第一个败退的巨头,预示着美国群雄接下来的连续崩溃。

内存从80年代门槛并不高,逐渐变成拼制造的行业,日本五巨头(日立、三菱、东芝、NEC、富士通)和韩国各大公司(三星、现代、LG、大宇)的*入,使得行业利润降至冰点。日本的内存厂商还有OKI、松下和日本钢铁等。

83年到85年游戏机市场崩盘,市场销量下降到只有之前的10%不到,是导致内存严重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崩盘被称为Atari Shock,导致了英特尔、国家半导体(National Semiconductor)等美国厂商退出DRAM领域。

Mostek和英特尔的退出给了其它竞争对手的喘息机会,85年后PC和任天堂红白机的热销,也使得大家的日子好了起来。

日本厂商在资金上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由于尼康和佳能光刻机在80年代中击败美国存在产品缺陷的GCA,其半导体在良率上比美国人高出30%,使得80年代后期垄断了大部分内存市场。

而在这个时候(1987年),我们后来的主角三星电子,只有不到10%的份额连前5名都进不去;另一个主角美光份额还不到5%。

这两家后来的冤家对手抱团取暖,三星当年的核心技术,基本都来自美光。但是由于工艺落后成本高,三星半导体到1986年亏损额高达3亿美元。

四家韩国厂商(三星、现代、LG和大宇)在80年代投资超过20亿美元,折合今天上百亿美元,可谓豪赌国运。

美国商务部1985年启动了301反倾销调查,并在1986年签署了美日半导体协议,迫使日本打开封闭的日本芯片市场。

85年广场协议的签署和日元的升值,终于让日本厂商气势汹汹的势头被遏制。虽然日本厂商仍然占据技术优势,但无法再用价格武器打压对手。

美日半导体协议的后果是,行政干预了市场,而消费者花了更贵的钱才能买到主流内存的电脑。后来由于IBM和惠普等内存大买家的投诉,反内存倾销的协议在1991年被瓦解。

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日元贷款和日本技术成为第一生力军。无锡742厂通过引进东芝3英寸生产线量产64Kb DRAM。也许这是无锡后来的半导体情节的由来。此后,908工程落户无锡华晶,建设首条6英寸生产线,从AT&T引进制程技术。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建设周期过长导致技术落后失去竞争力。在大环境是全面引入国外技术,大快好省的方针指导下,中国本土的内存研发和设备制造开始处于停滞状态。

今天,我们的半导体设备技术大概落后了20年,成为中国制造最大的瓶颈,没有之一。

memory是,memory后面是中文吗(9)

1990年代

90年代上半叶是PC发展的黄金时期,Windows 95的发布是辉煌的顶点。

我当时在4MB内存的486上装上Win95时无比激动。为什么没有升级内存的原因我还记得,当时中关村16MB内存大概要4000-5000元,而今天折合1块钱都不到。

memory是,memory后面是中文吗(10)

(怀念一下Windows 95的蓝天白云, Vista开始变成那种雾霾蓝)

NEC和日立在90年代初仍然傲立三甲,但由于日元升值和泡沫经济破灭逐步降低了竞争力。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中在世界舞台亮相的韩国厂商抓住了机会,三星、现代电子和LG半导体已经成功赶上来进入六强。

东芝在整个90年代DRAM领域一直处于第二阵营(5-10名),韩国厂商则高薪挖角东芝工程师,对不愿放弃终身雇佣的工程师请他们周末坐飞机到韩国指导,韩国企业在技术上迅速赶上。

在Micron在业内独家率先采用ASML步进光刻机后,一直和Micron关系良好的三星也发现了ASML PAS5500的产能大大优于日本尼康。从1995年装备第一台ASML开始,仅两年时间三星就换掉了所有尼康。

Hynix紧随三星的步伐在90年代更换了ASML光刻机,而日本DRAM厂商则继续使用尼康和佳能。韩日双方在工艺成本上也拉开了差距。

1997年日本钢铁退出DRAM生产并把工厂转给日立和UMC,1998年松下退出,1998年日立退出和TI在美国的合资厂。

到90年代后期,日本厂商的市场份额,已经从90年代初的70%跌到42%。最后的结果是1999年合并成立尔必达Elpida。

值得一提的是,NEC在1991年和首钢合资成立首钢NEC并在1994年量产4Mb DRAM,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半导体制造人才。

1997年,NEC在上海设立合资公司华虹NEC,建设了中国第一条8英寸生产线并实现内存成功量产。但随着NEC设立尔必达后退出DRAM领域,华虹只好转做代工。

华虹遗憾地因资金不到位和海外技术封锁无法建设12英寸晶圆生产线而沦为配角,错失了保持和国际技术同步的绝好机会,其低端产线后期成为二代身份证的主力供应商。

90年代初不少厂商为减少研发投入形成了内存技术联盟,比NEC和AT&T、索尼和AMD、三菱和TI以及Motorola、OKI和SGS-Thomson。从结果看,三心二意想靠别人研发技术的公司,最后都歇菜得比较早。

在1Gb芯片的研发上,90年代末形成了三大技术阵营:

1. 韩国阵营;

2. 日立、三菱和TI;

3. IBM、Motorola、英飞凌和东芝。

最后一个阵营里东芝首先撤出,然后是Motorola和IBM,这导致了后来英飞凌在沟槽式电容技术上孤军奋战和最终功败垂成。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企业由于负债率过高和外汇储备不足,欧美债务收紧导致韩元在年底数周内*60%,这却意外极大增强了韩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1998年韩企在DRAM份额超过日本企业。

为了应对空前的危机,韩国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救,并要求企业大裁员和抱团取暖,比如命令大宇汽车收购三星汽车,三星电子收购大宇电子,现代电子合并LG半导体。

应该说韩国这次重整旗鼓非常成功,毕竟韩国国土小人口少,产业面面俱到的话竞争力肯定不行。此后,韩国在重点扶植的高科技、家电、汽车、造船、石化和文娱等领域大放异彩。

1999年NEC和日立合并DRAM事业的背景是,NEC份额已经跌到11%和第四名,日立跌到7%和第8名。双方都认识到这样的份额无法单独生存,尤其Micron收购TI DRAM以后终止了和NEC的技术合作。

然而合资公司尔必达并未像两家母公司预期的夺取20%市场份额,而是在2002年跌到5%,直到传奇社长阪本幸雄上任。

memory是,memory后面是中文吗(11)

(Elpida内存芯片)

memory是,memory后面是中文吗(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