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监察员的编制,庆余年监察员8处分别是什么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1 00:58:54

(女艾)

二、萌芽

先秦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发展与完善,间谍活动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军事和外交舞台上,与此同时,专门负责间谍活动的职官也应运而生。

西周时期曾经出现过“士师”一职:

士师之职,……掌士之八成,一曰邦汋 ,……三曰邦谍,……——《周礼》

“邦”即国家,“汋”为斟酌之意,因此这个“士师”的职责之一就是帮助国家斟酌情报并行反间之计,也就是间谍活动。

到了春秋战国的大混乱时期,随着各诸侯国的互相征伐,间谍活动也迎来了第一次高潮:

军中候(军中斥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候(斥候)者言章子以齐入秦,威王不应。——《战国策·齐一》

可以看出,此时的间谍有了一个统一的称谓——候,这些间谍人员专门负责在军事和外交中收集情报或散播流言。除了上面的两个例子,还有我们熟知的长平之战,秦国正是使用了“斥候”散播流言,才使赵国换下了名将廉颇,改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为主将。

先秦时期的间谍依旧还是以军事和外交为主要活动舞台,随着统一称谓的产生,此时的间谍活动已经开始呈专业化发展,间谍人员也有了正式的编制和明确的职责。

庆余年监察员的编制,庆余年监察员8处分别是什么(5)

(军中斥候)

三、发展

到了秦汉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以及君主专制制度的确定,间谍活动开始被应用在政治斗争当中,比较典型的是魏武帝曹操设置的“校事”机构。

生性多疑的曹操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侦控臣下们的言行,单独设立了秘密间谍性质的特务机构——校事府。校事府作为曹操的第三只眼睛,帮助曹操监察百官、获取情报,权势相当之大。

上察宫庙,下摄众司,官无局业,职无分限,随意任情,唯心所适。法造於笔端,不依科诏;狱成於门下,不顾覆讯。——《三国志》

曹操极度信任下的校事府,在监察百官的时候已经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可以随时随地地对百官进行刑审甚至下狱,都不需要诏令和复审。再回到上文,《庆余年》中监察院一处行使的也正是这样的职责,想必作者在构思的时候或多或少也参考了曹操的校事府吧。

秦汉魏晋时期的间谍活动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间谍活动的重心开始由军事斗争向政治斗争转移;第二个特点是间谍活动开始以组织的形式出现,以校事府为代表的间谍组织已经非常接近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间谍机构。

庆余年监察员的编制,庆余年监察员8处分别是什么(6)

(曹操)

四、成熟

隋唐至宋辽时期,随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国历史上的间谍活动迎来了一次全面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间谍机构开始出现。

首先要举的例子是唐朝的“察事”机构,察事的始作俑者是一个太监,名叫李辅国,这位太监极得宠信、位高权重,一度威逼皇帝、擅*皇后。后来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便秘密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特务机构,即察事。

察事的特工们被称为“察事厅子”或“察事厅儿”,这些人帮助李辅国对朝廷官员进行侦查和控制,以达到巩固权势、剪除异己的目的。

庆余年监察员的编制,庆余年监察员8处分别是什么(7)

(太监李辅国)

宋朝时期,又出现了“皇城司”,最早是由宋太祖改“武德司”而得:

太祖采听明远,每边阃(皇城之外)之事,纤悉必知。——《玉壶清话》

宋太祖虽深居宫墙之内,但是外面的风吹草动却都能详细知晓,武德司功不可没,从这里看,正是《庆余年》中监察院四处的职责。

皇城司在编制上独立于任何机构之外,由皇帝亲信组成,直属皇帝管辖,所以职权很大。后来随着皇城司职权的不断膨胀,慢慢开始专司官情民事:

(南宋)察事之卒,布满京城,小涉讥议,即捕治,中以深文 。——《宋史》

可见,宋朝后期的皇城司已然是一个专业的特务机构了,甚至可以理解为是锦衣卫的前身,不管京中还是京外,官员百姓人人都谈之色变。

综上,隋唐至宋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间谍活动的成熟期,真正意义上的特务机构开始出现,活动重心也完全从军事外交转向了政治斗争,这种成熟的特务机构对历朝历代的政治格局都造成了很深的影响。

庆余年监察员的编制,庆余年监察员8处分别是什么(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